峨眉山万年寺普贤骑白象铜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研究四川宋代冶金史、佛教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该铜像不但以惊人的重量闻名于世,而且雕铸十分精致,铜像整体比例匀称和谐,花冠雕镂雅致,衣纹线条贴体流畅,神态安详,平稳地趺坐于莲花宝座之上。六牙白象造型生动,比真象还要高大壮美,重达62吨,为国内所罕见,显示了宋代四川冶铸工艺的精湛水平,是我国佛教艺术中的珍品之一。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贤铜像铸造于北宋
普贤骑白象铜像在峨眉山万年寺内。该寺位于观心岭下,海拔1020米,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关于它的铸造年代,南宋僧人志磐《佛祖统纪》记载:“太平兴国五年正月……敕内侍张仁赞往成都铸金铜普贤像,高二丈,奉安嘉州峨眉山普贤寺之白水,建大阁以覆之。”
蒋超《峨眉山志·高僧》记载:宋,高僧茂真居白水寺,太平兴国五年二月,奉诏入朝,太宗赐诗美之,馆于景德寺。舒王元珍(宋太宗妃子)以梦兆谕真,真曰:“当有储嗣。”果育仁宗。既归,重兴峨山六寺,后遣张仁赞赍黄金三千两,于成都铸普贤大士像,高二丈六尺,至今供养。
史书均记载,万年寺普贤骑象铜像铸于宋代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而且把铸造的时间、地点、主持人都讲得清清楚楚。
据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胡昭曦教授考证:万年寺普贤骑象铜像应铸于北宋兴国五年至大中祥符五年(1012)之间。这一分析是正确的。宋太宗于太平兴国五年赐黄金三千两铸造普贤铜像,应该有一个设计、备办铜料、邀请良工巧匠铸造的过程。
铜像为各地分别铸造
据有关专家分析研究,白莲台以上为黄铜,六牙白象为青铜,分块铸成。每块均铸子母扣,施以铆钉,然后再用铜汁焊缝。象脚分段铸造,象腹、莲台、普贤像内中空,以置佛经。象肩内有铜制井字形扯架,宽约6寸,厚约2尺。为了支撑象鼻,鼻内安有铜条4根,直径1寸。铜像的大部分铸件估计是在峨眉当地铸造,而其精致部分(如普贤菩萨头上的花冠)则在成都铸造。
问题是,万年寺山高缺水,蹬道崎岖且曲折险峻,当时既无公路汽车,亦无索道起重机之类的现代机械,至今也只有石径小路相通,那些铜铁大铸件是怎样运上去的呢?在当时的工艺水平下,运上山后又如何能焊接得浑然一体,天衣无缝?毕竟整个铜像的构建重达62吨。
就地炼铜铸造庞大佛像?
万年寺附近一里许,有地名“铜厂沟”,曾办过铜厂。而且,万年寺附近地区有铜矿,并有冶铜历史,1958年所谓的“大跃进”运动中就曾用土高炉炼出了铜。
据鉴定,这里的铜矿是一种“鸡窝矿”,比炼钢铁还容易,所以有人推测,北宋时期的工匠们,为了避免山高路遥,运输不便之苦,可能就地炼铜来铸造佛像。再说,“后遣张仁赞”也好,“敕内侍张仁赞”也好,都着重于表述朝廷的决定。张仁赞来四川后,从实际出发,改变一下铸造地点,既省工省时又省事,也未尝不可。
而且,此说还有一佐证,民国年间刘君泽《峨眉伽蓝记》说:在普贤铜像铸成后五百年,为(明朝)嘉靖甲午,有别传和尚者,构造伽蓝,曰佛牙殿,铸铜佛像三个,铜钟二个,今并存(万年寺)毗卢殿。也就是说,事隔五百年,又有一位高僧在万年寺铸造铜钟、铜像,而且,他所铸造的三尊铜佛像今天仍立于万年寺后殿,其规模不亚于普贤骑白象铜像。这是不是缘于万年寺一带有炼铜之便?
于是,62吨重普贤铜像是如何搬上万年寺的,成为一个千年之谜。李豫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