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行之
[“泰康是国内最早通过展览展示收藏体系的。其实,所谓‘体系’,就是用什么样的组合,反映自己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和价值判断。”]
[“对于收藏者,流行标准可以作为当下的价格参照,但收藏不能跟着市场走,收藏需要建立自己的价值判断,必须与流行观点保持距离。”]
[20年以来,也有一些人从投资家慢慢转变,他们希望懂艺术、有艺术,也逐渐形成了自己对艺术的判断,这些人是画廊的希望。]
来到北京机场附近的草场地,绕上几个弯,可见泰康空间所在的院落。一栋敞亮空旷的房子,装饰极简;一楼,一个名为《电光火石:桀骜不驯的对象》的展览正在撤展中。
由泰康人寿出资建立的泰康空间成立于2003年,在此之前,现任艺术总监唐昕是一位独立策展人。更早,她帮着当代艺术家在北京的外国人圈子里卖画。当时艺术圈尚未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买主仅限于外国人。她当时的活动范围,除了艺术界,就是在京的外国人圈子:使馆、商社、外企。
在798出现之前的北京第一个不在农村的艺术家聚集地花家地,唐昕是仅有的几位策展人之一,对于艺术家所经历的挣扎与顺应、坚定与彷徨,皆有基于相似生活经验的理解。但希望推介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唐昕,对于“在外国人圈子里卖画”这件事儿越来越失望。1997年后,她转向学术策展,策划了多个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艺术交流项目。她想通过这种方式弄清楚:“西方到底是如何看待中国当代艺术的?”
“一到外面才发现,国际当代艺术那片海域太大了。”虽然浸淫在当代艺术圈时日很久,对这个问题,她依旧没有答案。
2003年,唐昕加盟泰康,12年里,她持续不断为泰康收购艺术作品。发现和扶植80后、90后艺术家也逐渐成了泰康空间的重要工作。不大的物理空间,目前已累计策划了200多位艺术家的展览,以及44种出版物。其中,2009年开始并持续2年的“51平方”项目,推出了一批如今颇有影响力的年轻艺术家。
超越市场
对于收藏规模,泰康空间从未公布具体数字,只以“数百件当代艺术品”作模糊表述。外界通过2011年其在中国美术馆的一次展览,略知晓一二。当年8月,唐昕策划“图像·历史·存在”展,共展出54件(组)作品,分为“革命与启蒙”、“多元的格局”和“延伸的视界”三部分。其中,“革命与启蒙”部分涵盖革命时代到1980年代文化艺术启蒙时期40余年间的8件经典之作,包括吴印咸《艰苦创业》、吴作人《解放南京号外》、蒋兆和《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等。“多元的格局”为“85新潮”至今24位(组)艺术家的重要作品,包括方力钧、曾梵志、张晓刚、丁乙、刘小东、叶永青等人的作品;而“延伸的视界”有13位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参展,多为80后艺术家,形式包括影像艺术、行为艺术等。
这些作品,往往能够标示重要的时间节点,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蒋兆和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一画,表现的是新中国诞生这一重要历史时刻,画家明确标记作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日”。同样作于1949年的,还有吴作人的《解放南京号外》。这两幅作品在唐昕看来“反映了同一个时间点上的两个面向,反映的是社会在一个历史时间点上的变化”,“靳尚谊所画的毛泽东像是那个时代每一位艺术家都要面对的形象”。而孟禄丁、张群1985年合作的《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与肖鲁1989年的装置/行为《对话》,则标示着85新潮美术运动的起点与谢幕。这一展览,是中国美术馆第一次为民间收藏举办展览。
“我们希望人们看到中国美术那么多年发展的历程。”唐昕说。以艺术作品佐证一段历史,是泰康收藏的理念,即要“以图证史”。对这一点,唐昕认为:“我们处于搭建框架的初始积累期,从那次展览上的作品,大家可以看到框架中的几个节点。”
“泰康是国内最早通过展览展示收藏体系的。其实,所谓‘体系’,就是用什么样的组合,反映自己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和价值判断,即什么是‘当代艺术’?不同的收藏体系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我们希望找到有针对性的答案。”唐昕说。
虽以收藏当代艺术为主,唐昕依然将1942年到1989年纳入泰康空间的收藏体系。在她眼中,“当代艺术的发生发展,有它的历史原因,想很好地了解当代艺术,就必须研究它的文化出身和身世。”之所以将这段历史的起点放置于1942年,则是因为:那一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走向工农兵,面向大众,面向基层,从此艺术开始服务于政治和意识形态。“不仅如此,它改变的是之后社会整体的文化形态和秩序。”
对年轻艺术家作品,唐昕有自己的看法。“2004年艺术市场席卷而来的时候,商业成了艺术圈每个人要面对的新课题。大家为此忙得晕头转向,很少有人注意到一拨新出现的年轻艺术家。”泰康空间通过为期2年的项目,让整个艺术界看到了他们。
“对于收藏者,流行标准可以作为当下的价格参照,但收藏不能跟着市场走,收藏需要建立自己的价值判断,必须与流行观点保持距离。”唐昕认为,真正有影响力的美术馆无一不对市场起着引领作用,比如MoMA,又比如泰特美术馆,“它们建立了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以学术标准为收藏导向,整体构建的是大的文化价值,所以它们的收藏都是文化宝库,而市场是跟随其后的。这样的美术馆才具有权威性。”
独立的收藏
老板的艺术品位,或多或少会影响机构的收藏,泰康人寿也收藏古典艺术。但泰康空间只负责当代艺术的收藏。泰康集团董事长陈东升偏爱那些激动人心的、带有红色意味的油画。“但他是开放的,会关注和支持新生事物。”唐昕说。
在唐昕看来,陈东升之所以持续收藏当代艺术,并不全是审美使然。他对泰康空间研究与收藏的长期支持,其实出于对艺术发展趋势的理性判断。
至今,对大部分中国人,当代艺术依旧是陌生的。在泰康企业内部,空间的工作也因不被理解而显得独立。碰撞或不干预,几乎成了空间成立伊始与整个公司之间互动的常态。能坚持至今,都得益于陈东升的支持。
2004年,泰康空间为行为艺术家马六明举办了“十年回顾展”,并收藏了他从1993年到1998年的全部作品。仅在展览后一年,马六明的作品价格上涨近10倍,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则向泰康提出了“希望全部收藏马六明的作品”的意向。
然而,马六明的作品无法说服金融人士。空间当时处于泰康集团大厦的多功能厅,男性的“裸体”照片四处“招摇”,引来尴尬。有些员工直接闹到了总裁那里,还有一些部门则在开会时用桌布之类的东西把作品遮起来;有些同事走过作品时,也要侧着身子。
泰康空间在泰康集团的处境,就像当代艺术在社会中的处境,抵触多于理解,只有很少人愿意接触。这里很像一个小小试验场。“(他们)觉得有失保险公司的体统。”唐昕在泰康空间的大事记中,写下了对这一事件的评价:“总之,当代艺术在一个保险公司体制内格格不入到了极点,他们快受不了了。”
2006年,泰康空间搬出集团办公楼,在798安了新家。“如果当年我们硬碰,也许有的人会接受,因为一些年轻人其实已经开始慢慢关注。但最终,空间还是离开了这个试验场。”
情况在慢慢变化。2011年泰康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大型艺术展,或许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一次转折。据唐昕说:展览之后,他们面向公司开展一些内部艺术分享计划,包括定期发行艺术报;也将一些重要藏品的复制品放在办公区。“大家的反应是复杂的,说好的说坏的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