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赠送给周涤钦的画作《马》,上有题字“芳草得来且自饱,更须何计慰平生”。这幅珍贵画作现保存在盐城市博物馆。
说到徐悲鸿,大家都会想到他画的马。在盐城市博物馆里,也珍藏着一幅徐悲鸿画的《马》,这匹“马”是抗战时期,徐悲鸿赠送给好友周涤钦的纪念品。
盐城人周涤钦笔名“百炸先生”,在9·18事变后,积极宣传抗日,以卖画支持抗日,徐悲鸿还为他在报纸上刊登启事,助他卖画。周涤钦曾写下诸多慷慨激昂的抗日诗文,走街串巷宣传抗日救亡。
近日,扬子晚报记者在盐城市档案馆查阅到档案资料记载的有关周涤钦经历,见到了周涤钦的嫡孙周小平先生,了解到周涤钦老先生的生平事迹和那幅珍贵画作《马》背后的动人故事。
档案人物>>>
周涤钦1894~1939
江苏盐城人,“九·一八”事变后,作为教师的周涤钦积极参加当地罢工、罢课等救国活动。1933年,任山东《民国日报》编辑。1935年,回江苏先后在镇江民众教育馆和省广播电台任职。后回家乡,1938年4月,任亭湖中学国文教员。
1939年投笔从戎,任国民党军队三十六师师部秘书,后因词作“得罪”国民党高官而被特务秘密杀害。
热血书生
文人周涤钦,走街串巷宣传抗战
在盐城市档案馆,周涤钦的孙子周小平向扬子晚报记者讲述了爷爷宣传抗战的故事。
“爷爷家是大户人家,家人供他上学,文化程度很高,他擅长作诗,喜欢画画,是个文人雅士。”周小平说,民国十三年,周涤钦从清江师范毕业后,走上了教育之路。
周涤钦先在担任秦南小学校长时,为振兴地方群众教育事业,积极破除迷信,做了许多贡献。当时国民党政权刚在盐城地区建立,各方面都很混乱,政府对小学教育事业不重视,学校校舍和教学设备非常简陋。秦南小学当时借用该镇东真武庙,古庙破旧不堪,里面还有很多泥塑像。周涤钦先生任校长后在课余时间发动校里同仁,短短几日将泥塑像全部清除,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之后遭遇恶霸强权时,他又亲自到教育主管部门控诉,全力保住了学校。
周涤钦先后办过学校、当过报社编辑,还曾在安庆大学做过国画教师;支持过贵池县数百户佃农进行减租斗争,佃农推代表深夜携厚礼相赠,被他婉拒。为这件事,周涤钦还作过一首诗:“解渴生平耻盗泉,荣华过眼付云烟。千金遗产轻如芥,况复劳农血汗钱。”
在任亭湖中学国文教员时,周涤钦自编抗日救国教材。他撰写过《还我河山》、《民族英雄故事》、《我们的耻辱》、《华侨发展史》等多篇爱国的文章,同时还编写了抨击当局、针砭时弊的大量诗歌。一篇《抗战道情》字字饱含心血,“伸魔手,如中酒,疯狂折我营前柳树,烟尘恶兵军薄,十年春梦,解人雄索,错!错!错。官如旧,民空瘦,泪痕红湿青衫透。仇落题麟阁,乘柎雄好,子孙安托?莫!莫!莫!”
周涤钦命运坎坷,只身在乱世飘摇,只凭满腔热血和赤子之心,无论工作如何变动,他心系人民心系国家。盐城市档案馆的历史资料中记录了周涤钦宣传抗日救亡的经历,他在日寇轰炸盐城时,走街串巷,自弹自唱《抗战道情》和《弹词》,深得民众喜爱和拥戴。不仅如此,他自幼喜欢作画,画作很受人们的欣赏,义卖画作所得款项悉数捐给国家,以支援抗日救亡事业。
莫逆之交
爱国共鸣,徐悲鸿画“马”相赠
周小平告诉扬子晚报记者,正是因为爷爷本身有诗画修养,所以才能与徐悲鸿有诸多共同语言。1931年,周涤钦因为工作变动,外出时在长江大轮船上和徐悲鸿先生相识,两位热血青年共经坎坷之旅,爱国志同道合,一见如故,后经几年的书信来往,结成莫逆之交。
周涤钦自结识徐悲鸿先生并成为好友后,其诗画造诣更深。1938年两人于长沙重逢,时值周涤钦举办画展义卖,深受徐悲鸿钦佩,并为其作一启事,刊登在长沙报纸上,启事内容是这样的:
“周涤钦先生富才思,能著作,又精艺事,造诣极深。抗战之初,周先生任职镇江,即以其作品展览出售,获巨资而献国家。今来长沙见战区被难者颠连无告,慨然发宏愿,拟得万金为救济流亡之用。其画已精妙如此,而其仁人之心,与其高贵之艺益为斯世珍重也,不佞钦佩之余,谨为介绍,知吾向富同情心之三楚人士,必能广周恻隐之怀,玉成其志而衷此茕独也。”
档案资料记载,长沙失守后,周涤钦到广西桂林中学教书,徐悲鸿为避日军暴行,也在桂林居住。在这期间,徐悲鸿特意画《马》一幅送周涤钦,并在画中题写:“芳草得来且自饱,更须何计慰平生”,表达了徐悲鸿先生对周涤钦的关爱和对国事的忧愁。
记者看到,画中的马儿别具一格,体型瘦长,鼻孔张得很大,腿修长,蹄宽大。马头部常留有一道空白,或施一笔白粉,表现出马头部的高光;马的腹部以软毫笔着墨一笔勾画,弧线粗重,富有弹性,表现出肌肉的力度;马的鬃毛以浓墨渲染;马的尾部通过浓淡、干湿互衬的墨气表现出迎风飘曳的动态美。
周小平告诉扬子晚报记者,画中马儿低头食草,悠然自得;恰似爷爷于乱世而心中清明,即印证了诗作中的“更须何计慰平生”。“这幅画是徐悲鸿和爷爷深厚友谊的见证。”
“马儿”去向
后人400元卖“马”
博物馆收藏至今
档案资料显示,周涤钦1939年投笔从戎,任国民党军队三十六师师部秘书。出于对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激愤,作《民族弹词》。因词中有“孺子何堪作总戎”等句,触动了时任国民革命军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的隐痛,被特务劫持到兴化九里庙秘密杀害。
周小平告诉记者,爷爷去世后,徐悲鸿相赠的珍贵画作留给了奶奶。当时在爷爷看来,画作珍贵,并非因为名人之画,而是因为知己所赠,况且这幅画中展现的气节,也跟爷爷的性格是基本吻合的,所以爷爷一直珍藏着。
“当时奶奶都把它放在一个盒子里藏起来,平时都没有人能碰到它。”周小平说,只有在过年的时候,奶奶才会将画作拿出来,增添一些过年的喜庆之气。“同时拿出来的,还有爷爷画的画。”
那么这幅珍贵的画作是怎么到博物馆的呢?周小平告诉记者,文革后期流行“破四旧”,家里珍藏的这幅画很有可能保不住,于是家人便想办法找到了博物馆的人,希望能用什么方式把这幅画藏起来。
博物馆的一份档案记载了这幅画的来历,作者刘光典称,“一次到盐城县委宣传组(后改宣传部)办事,离开时,宣传组的一位周先生想联系博物馆,因为希望把父亲的一件遗物——徐悲鸿先生画的《马》出手给博物馆。”
因为刘光典与博物馆的人比较熟,所以周先生想通过他找人沟通一下。之后,刘光典找到博物馆具有鉴赏水平的人,对方表示如果真是徐悲鸿的《马》,那是绝对值得收藏的,于是约定了与周当面洽谈。之后,在双方的协商下,这幅画以400元的价格,转给了博物馆。这个价格相当于当时一个一般干部一年的工资。
周小平说,其实当时把画卖到博物馆,并不是因为钱,只是想在特殊的历史时代下,保住这幅画。“虽然这幅画现在已经不属于我,但是想看的时候,还可以去博物馆看看,特别是博物馆有良好的条件,画作能够得到安全保管,我们心里也踏实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