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75岁老人自发守护新密古县衙 10年筹资修复古建筑

75岁老人自发守护新密古县衙 10年筹资修复古建筑

2014-08-11 13:52 文章来源:郑州晚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刚进县衙,两侧的莲池(谐音“廉耻”)便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新密古县衙(密县县衙)始建于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曾为密州州治衙署,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各代,至今已有1398年的历史,一直是古密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密县县衙经过几个朝代的建设,形成了庞大的历史建筑群。在历史界,密县古县衙一直有“华夏第一衙”的美称。

密县古县衙如今依然屹立在新密市城关镇老城区的中心,向后人们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更是新密人的辉煌,而这些离不开一位古稀老人,也是新密市一位普通农民——马根。

马根,1940年生,新密市城关镇南街村人,中共党员、工程师,曾任城关镇南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获得过郑州市文明公民、郑州市文物保护杰出人物、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2009年,荣获“感动新密,建设新密”新闻人物等荣誉称号。

衙门里升起了五星红旗

记者在见到马老之前,时常听人说起一句话:“新密之所以能保留那么多千年瑰宝,离不开魏殿臣,密县县衙之所以能保留至今,离不开马根。”带着一种对文化的崇敬之情,记者在新密古县衙见到了马老,在马老的带领下,参观了尚在建设施工的古县衙。

马老今年已经75岁高龄,白发苍苍,一讲起古县衙的历史来精神抖擞,令人无不对这座文化宝殿赞叹不已,同时也为古县衙曾遭到破坏惋惜。古县衙是一座庞大的古建筑群,马老自2002年退休后便自发地开始了维护县衙工作,讲起曾经的曲折故事,马老感慨万分。

新中国成立后,古县衙曾长期作为密县县政府办公地,人民政府、法院、检察院等部门都在此处办公。1979年,随着密县县委搬迁至青屏山下,随着新县城的崛起,老城区和县衙逐渐的淡出人们的视野,县衙除监狱一直沿用至2003年以外,大部分都被废弃。

由于长期缺乏管理,县衙破坏严重,垃圾堆积如山,房屋坍塌,多数房舍被私自占用,珍贵文物毁坏严重,很多流浪汉、外来人员聚集此地。马老是一位土生土长的老城人,看到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千年瑰宝被如此糟蹋,心痛不已,他这样告诉记者:“我想起来小时候天天来这里玩耍,当时有大大的院子,后花园里亭台楼阁,美极了,这是一代代传下来的,是传给咱密县人的,如果被毁掉了,那是不孝,对不起祖宗,更无法向后人交代。”

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一位本该安享晚年的老人重新开始了新的“事业”。

 

 

2002年春,马老得到爱人的支持,老两口开始分别联系了几位文化爱好者和退休老干部,并制定出一系列的保护计划,成立了县衙文物保护组,一做就是10年。马老为使政府部门开展古县衙的保护工作,从村委一级一级的请示,首先获得了城关镇党委书记尚建华的支持。

可是有部分领导认为,恢复和保护县衙不仅经济开支大,还牵扯到县衙内住户搬迁等一系列问题,阻碍重重,整个工程没有一定的资金很难实施,甚至有人觉得,靠几个农民恢复县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整个保护组以马老为中心,没有放弃,依然向上级部门申请和请示,向有关部门谈古县衙的历史价值和美好未来,皇天不负有心人,自发组织的文物保护小组在马老的带领下终于说服了相关部门领导,更得到了时任副市长丁根荣、岳俊杰的支持和鼓励,并督促文化部门成立新密市县衙文物保护组。

 2002年5月,马老带领10多位当地村民开始义务打扫县衙卫生,先后清理垃圾1600多立方米。当时县衙除大堂以外其他大多数房屋都被私人占据,马老等人逐个说服住户,大部分人表示理解,可是也曾因为此事,马老时常遇到阻碍,甚至大打出手,经过政府协调,最终使所有县衙住户搬离。

2002年6月,为庆祝新密市文物保护组成立,在县衙召开了庆祝仪式,一座千年古县衙第一次举行了升旗仪式,五星红旗第一次飘扬在一座曾经是封建社会代表的衙门里。记者不解地问道:“为什么要在古县衙里升起一面国旗?”马老的回答令人敬佩和感动,他说:“县衙不是小庙,也不是寺院,1948年密县解放,密县县委仍在这里办公,可以说从隋朝到解放,它一直都是政治的核心。历经沧桑,现在县衙终于得到修复,要让千年的县衙看到新中国的盛世,也要让后人知道,县衙不仅拥有历史,而且更应该一代代传下去。”

不拿工资的博物馆馆长

修复工作伊始,资金短缺,马老自己垫出2万元,先购买了大堂和卷棚所需的屋架材料,并请了4位古建筑技术师开始恢复工作。为保证修复质量,马老会经常在现场监督。为尽量恢复县衙原貌,马老组织人员,到处搜索从县衙流落出去的建筑构件,并采购所需的各项建筑材料,尽量不影响施工。

 

 

没有钱,就去借,举行募捐,马老等人的义务善举感动了不少爱心人士,得到了各方的积极响应,更有新密文化保护第一人魏殿臣老先生等人也加入了恢复工作。对于恢复工作的庞大工程而言,捐得的资金也是杯水车薪。

经过一年的努力,县衙维修了大堂,卷棚,三堂东西厢房和回廊,建筑面积达458平方米,并重修了月台。2003年,看到县衙恢复工作有了起色,马老和保护组赶紧马不停蹄地开始维修大门、仪门、二堂和监狱。为向后人生动展现县衙的历史文化,保护组请人专门制作了《历代男女刑罚图》以及各种古代县衙生活的场景图画。此后,县衙博物馆成立。马老和保护组的努力得到了新密市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肯定。从此,马老和爱人为更好保护辛辛苦苦恢复的县衙,便在大堂搭了简易床,一管就是10年。马老自筹资金逐渐恢复县衙的基本建筑,并为使县衙重现曾经的历史片段,四处搜寻古刑具、碑刻、仿古家具等,同时开展宣传传统教育和法制教育。2005年,郑州市旅游局时任局长岳俊华到县衙视察工作时讲道:“龙头在北京,龙尾在内乡,龙身和龙腰在新密。”在各方努力下,2006年,古县衙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拨专项资金进行规模性恢复,更吸引到剧组在此取景拍摄影片。

 

2010年,古县衙正式移交新密市文化旅游局。2011年,古县衙正式全面恢复原貌,如今的古县衙拥有房间300多间,逐渐恢复其往日的风光。2013年升级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老曾在县衙一住就是10年,为了搬运砖石等建筑材料,这位古稀老人曾经炎炎夏日赤膊上阵,因突遇大雨翻车受伤,也曾受人嘲讽和辱骂。没有工资,自己既是馆长也是员工,为县衙打扫卫生,种植花草,10年来,从未间断,密县县衙已经和马老深深地联系在了一起。现在75岁高龄的他,没事的时候常来县衙转转,看着新修建尚未开放的县衙,马老兴奋地带着我们参观,并逐一讲解着每座房屋、每块石碑,曾经在这里生活的每一个片段。

马老与古县衙,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情愫,它承载了马老这样一位朴实的农民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文化的敬仰。马老,一位农民,文化与学历无关,源自古老华夏文明的心灵传承。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