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美实验艺术十年展出作品展出作品记者黄茜
在西方的美术教育体系里,“实验艺术”并非独立专业,而是作为观念渗透在教学结构的各个方面。在中国,“实验艺术”作为学科,是世纪初前卫、新潮的艺术现象与积累百年的传统教学体制相碰撞的产物。8月5日至9月5日,“实年一验———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专业教学十年成果展”在央美美术馆举行。从这个扎实、诚恳的展览里,可以生发出对当代学院艺术教学的一些疑问。
[对话]
专访中央美院实验艺术系系主任吕胜中
艺术学院与社会间的围墙正逐渐打破
央美与实验艺术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实验艺术是因为“85新潮”兴起的吗?它和前卫艺术、当代艺术有什么区别?
吕胜中:上世纪80年代,首先出现的是前卫艺术或现代艺术。那个时候,如果一个艺术家非常追求进步,会被称为“前卫艺术家”。到了90年代,开始发生变化。前卫艺术不再叫前卫艺术,而被叫作“实验艺术”。90年代末,开始出现“实验艺术”这个词,但现在不叫实验艺术了,而叫当代艺术。
为什么当时要叫“实验艺术”呢?因为艺术不断地要求新,而实验是一个很好地保持艺术机制更新的方法。为什么不再叫“前卫”呢,因为艺术家不再追求一个空间的(前沿)概念。而当代又是一个时间范畴。“实验”永远是一个方法论概念。
当初成立实验艺术专业的时候,范迪安当美院副院长,是他取的“实验艺术”这个名字。当时,官方对“实验艺术”还有点介意,以为实验艺术和前卫一样,是不是搞行为呀,搞反动啊。
但实验并不是艺术风格,不是时代,不是位置空间,它最适合作为一个学术型课题来对待。“85新潮”是一个事件,当时国内的前卫艺术,在西方未必前卫。它是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生长出来的突破传统机制的某种文化思潮,也有人叫它作“文化运动”。它和我们所用的“实验”这个名字并无关系。学院里用了“实验”这个名字之后,也改变了社会上将前卫艺术等同于实验艺术的看法。实验只是工作方法和思想方式,并不是前卫艺术,也不是当代艺术。因为学校里无法教学生观点。我们不能教育学生:“你一定要冲到前面去”。学校是教方法论。一个学生可以说天是红颜色的,大海是白的,太阳是绿的,那是他自己的事,与学校没有什么干系。
南都:为什么央美在2003年开始筹备实验艺术专业,这一年为什么重要?那时的实验艺术是否意味着泼皮或者政治波普?
吕胜中:2003年是一个很有艺术史意义的一年,很多艺术史研究者和媒体还没有注意到。2003年,文化部门第一次决定要在威尼斯双年展设立中国馆,选择实验艺术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那一年虽然因为非典没有成行,但这是一个标志。同时,2003年,中国美术馆经过两年大修重新开馆,开馆大展叫“开放的时代”。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已经快30年了,(但)第一次邀请装置类作品参加官方展览。此前2002年上海双年展也是由官方主办的,但毕竟不在首都。
在北京的这两件事,是一个很明确的标志。在此之前,中国美院成立了新媒体系,“多媒体绘画专业”升级为“综合艺术系”。2004年中央美院开始筹建实验艺术专业。有人说中央美院保守,但我觉得,中央美院在学术上一直保持比较稳重的态度,当时学校的说法是,要“分而治之”,并且要办就办到最好。
实验艺术不是泼皮和政治波普,实验艺术有各种可能性。泼皮和波普是风格流派的东西,如今,风格流派已经不是当代艺术的价值了。
实验艺术教与学
南都:同80年代相比,今天的实验艺术似乎少了些批判性和破坏性?
吕胜中:破坏性不是艺术的价值之一。实验艺术曾经是反传统,反学院的。但是如果学院不让你反了,你还反什么呢?“85新潮”的时候,很多艺术家都是学院出来的,他们都是学院的叛逆者,传统文化的反叛者。那个时候因为学院有禁锢,不让人做某些事情,所以才有反叛。而今天学院里边界较宽,对学生要做什么艺术基本采取宽允的态度,又还有什么可反叛的呢?那么社会上又有什么可反叛的?难道798、宋庄这些地方,就没有什么可以改善的吗?也有。学院在不断改善自己,社会也需要不断改善。
还有一点,今天的学院与从前不一样,今天的学院在逐渐打破围墙,争取与社会有更多的交流,所以实验艺术教学很重要的一点理念是,从社会学切入艺术。即强调社会考察,不是要学生站在艺术里看艺术,而是要站在社会更广大的视角里看艺术。艺术只是学生视野当中芝麻粒儿那么大的事儿。以这种眼光给自己定位的话,是不是比把自己仅仅当成个艺术家,在艺术的模子里边去无限放大更客观一些?我们强调,要有社会责任感,要对社会背景有广泛的认知。而至于所谓的反叛等等,我觉得并不存在。对于传统的修订,并不是要把传统打烂。反叛的目的是为了破旧立新,而不是真正的要毁灭传统。如果今天有人说要砸烂故宫博物院,你我肯定都会反对的。
南都:实验艺术是可教的吗?实验艺术专业与其他学科是否有广泛的交叉?
吕胜中:我们无法教给学生观念,只能教给他们方法论。实验艺术在中国美院叫“跨媒体艺术”,它本来就是跨学科、跨媒介的。我们并不先选定媒介形式或媒介语言,我们先选定一个学生要干什么,先确定命题的价值,然后才选择语言形式与物质材料。所以,实验艺术和别的学科肯定会有很多交叉。
南都:这是国内建立的第一个实验艺术学院吗?
吕胜中:第一个是中国美院的跨媒体学院。他们的院长当时曾经宣布:“我们实际上是第一个实验艺术学院。”如果他们算第一个,我们就算第二个。
[现场]
疑问1:实验艺术没有边界?
据央美实验艺术系教师、艺术家王郁洋介绍,本次教学成果展用了将近一年时间筹备。展览分为“实验课堂”、“文本作业”和“十八个案”三部分。
“实验课堂”展厅内大部分是装置和影像类作品,极少单纯的架上绘画或雕塑。寓意私密、艰涩难懂是实验艺术的特征之一。要理解它们,不仅需要时代、社会、艺术史的语境,还需要艺术家提供个人的思考、情感和创作语境。在“物质化与化物质”课堂,充满了用瓶瓶罐罐、树皮、海绵、玻璃、竹竿、玉米粒等各种媒材创作的装置。不少观众驻足深思,另一些干脆撇脱意义,仅在艺术品前拍照留影。
实验艺术专业的年轻教师邬建安表示,多元性是实验艺术专业的重要特征。“实验艺术是拓宽艺术边界的。一些原来不是艺术的东西,通过实验艺术的工作,被纳入了艺术的范畴。它为艺术的原有经验体系贡献了新的能量、资源。”
当然也有人持反对意见。“实验艺术的问题就在于,怎么做都可以。”到场观展的艺术家姜吉安对南都记者说,“没有评判的限度和标准。比如《纤细-维度》这件作品看起来不错,但从它身上看不出艺术家个人的谱系,很难说以后会是什么样子。”
疑问2:做艺术可以不读书?
在央美美术馆的一层展厅,用临时展墙围出一个类似教室的空间,空间里有几十张旧式低矮书桌,桌上整齐地摆放着做成古雅的线装书样式的学生课业文本。
据介绍,线装册子是原实验艺术工作室、实验艺术系教学一直沿用的文本作业模式,一方面不需要同学花心思去设计各自的文本样式,便于统一存档;另一方面也是每个人作业成果的“物质化”体现,能敦促学生强化文字及图像质量。本次展览特设“文本作业”专区,展出研究生、本科生研究课题、中国公众家庭审美调查、传统民间文化采风、艺术家个案研究等文本66种,478卷。
实验艺术系系主任吕胜中教授表示:“过去,在画画的人群里,常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声音,叫做‘感觉好’,如果一个足够权威的老师夸哪个小伙子感觉好,他可以得意好几天,甚至一辈子。如果一个足够权威的老师在背后说,某人感觉不好,那等于判处了这个做艺术的人死刑。”
“感觉的确重要,但在美术界,长期以来有这种现象,大家以为可以不读书,甚至可以不写论文。实验艺术系试图改变这样的状况。”
疑问3:做艺术大腕最重要?
“十八个案”遴选了十八位实验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创作,在央美美术馆的三层展厅展陈。吕胜中强调,实验艺术系的毕业生并不是非要做艺术家,而是要做“一个有质量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生活愉快、幸福的人”。“十八个案的代表,有的在开照相馆,有的在做网络写手,有的毕业当了老师,很大精力放在教学上,一定程度荒疏了艺术创作。不做艺术大腕,他们的人生依然有声有色。”
“十八个案”之一的郭辉,1968年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2013年毕业于央美实验美术专业,现执教于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郭辉用《人民日报》为媒材做的装置,将《人民日报》十年间的黑白与彩色照片拼贴成立轴式的长卷,旁边辅以以报纸纤维缠绕成的巨大线团,给人以信息时代迷宫似的壮丽而困惑的观感。
实验艺术系并不强求学生成为艺术家,而是教给学生多项技能,以便在社会上生存。吕胜中告诉南都记者,即将成立的“央美实验艺术学院”,将在9月4日挂牌。学院不以系来划分结构,而是成立工作室。实验艺术学院明年1月开始独立招生,大一新生进校就进入学院的基础部。两年的专业基础课之后,第三年进入导师工作室。
“实验艺术教学的规模并不大,但它体现了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新趋向。”吕胜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