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墓碑位于杂草中,其上显示题字者为张伯英。摄/法制晚报记者崔毅飞
法制晚报讯(记者崔毅飞新闻观察员孟国忠)近日,在丰台区的城北街,有市民发现了一块民国年间的墓碑掩藏在路边渣土中,碑文的题写者是著名书画家启功的老师、清末和民国大书法家张伯英。
专家称,张伯英的碑刻很少见,具有珍贵研究价值。记者已将此事向丰台区文物管理所反映。
探访名家题字碑湮于垃圾尘土中
丰台区城北街,一处未挂牌的院落外,墙角处杂草丛生,两棵松树的掩映让这个角落很难引人注意。张伯英题写的墓碑,便隐没在此。清理掉墙角的垃圾、扫去浮土,一块大理石墓碑显露出来,碑长约1.5米、宽0.5米左右。墓碑阳面(碑的正面)朝上,用清水冲洗,碑文立刻变得清晰。
碑额正中是“永奠佳城”四个篆字,两侧环以麦穗的线描图案,看上去素雅别致;墓碑正文“泾县洪母王夫人之墓”。墓碑落款中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铜山张伯英题。
历经72年的风吹雨打,石材已经变得斑驳、且满是污渍,但却无法掩盖张伯英书法的魅力,反倒增添了几分沧桑之美。对于这块墓碑的来历,城北街附近的居民都是一头雾水。问及张伯英,很多人更是闻所未闻。
珍贵遗迹却像垃圾一样被丢弃,这让民间文物爱好者惋惜不已。
专家伯英体无疑类似碑刻不多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研究员邸永君曾在《民国书法大家张伯英》一文中评价:张伯英的楷书结构紧敛而不拘谨,字体规整而具洒脱韵致,用笔方圆兼备,筋骨毅然。“这块被遗弃的墓碑,一看就是伯英体。”邸永君告诉记者。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副研究员刘卫东也表示,张伯英的字画他看得较多,碑刻则并不多见。石碑上的麦穗图案,代表了当时的一种重农的风尚。对于研究张伯英书法,这块墓碑是非常珍贵的一手资料。
刘卫东判断,墓碑的主人应该是有一定身份的人,或与张伯英存在私交、或花钱请其题写墓碑。逝者葬在北京的可能性很大,可能因战乱、运动、城镇化等因素,坟墓遭到了破坏,墓碑因石材坚硬遗存了下来。墓碑现在的地点,未必是坟墓原址。
刘卫东分析,发现墓碑的地点靠近永定河,修筑河堤时,将墓碑当做建材,类似现象并不罕见。
他建议文物部门应该收藏保管该墓碑,避免偷盗和破坏,或者送到相关的博物馆。
文保部门尽快去查看保护
城北街附近居民告诉记者,与这块墓碑相邻的院落,正是丰台区文物所曾经的办公地。
今天上午,记者致电丰台区文物管理所。一名女工作人员证实,城北街88号院,的确是丰台文物所曾经的办公地,但办公人员已经搬走,该院现用来安放文物。院门外面有墓碑,可能存在历史原因。她会尽快向领导反映此事,并去现场查看,如发现这块墓碑,会搬进院子里保护。
张伯英其人
张伯英(1871——1949年)字勺圃,江苏铜山人,我国清末和民国著名书法家、金石鉴赏家、诗人、学者,对书法、金石、字帖的赏鉴造诣极深。因其书碑之名远播,求写墓志者络绎不绝。清末民初,其与赵声伯并称南北二家,又与傅增湘、华世奎、郑孝胥并称书法四大家。当代著名书画家启功曾拜其门下,得其真传。
张伯英的北京“印记”
文献记载记者探访
在京旧居
1914年张伯英居于北京西城烟袋斜街北官坊口13号
北官坊口如今变作了北官房,13号的门牌已不知去向。古老的胡同院落已经翻修成了新房
长眠之地
张伯英1949年病逝于北平寓所,安葬于香山脚下
张伯英墓上世纪末迁葬于金山陵园。其墓碑碑阴还镌刻着齐白石哀悼的诗句“写作妙如神,前身有夙因。空悲先生去,来者复何人”。
题写匾额
北京琉璃厂西大街的“观复斋”、东大街的“墨缘阁”牌匾
至今高悬门楣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