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韩余生在长寿发现“桓侯不语滩”
迄今,经由长寿城中城广场冠名的“忆梦想,证幸福——长寿65年城市变迁史”大型图文征集活动已过去20余天。据悉,本次活动不仅收到了大量优质图文作品,还涌现了一批关心文物,保护文物的热心市民。长寿区搬运工韩余生便是其中之一。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仅仅念了四年小学的搬运工韩余生,却能写出意境深远的古诗。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对保护长寿区文物做出过重要贡献,由他发现的清乾隆二年孟夏毂旦镌刻的、长达6米的摩崖石刻“桓侯不语滩”和疑似古代的瞭望塔遗址,轰动了长寿社科界,引起网友热议。
重大发现,改写《长寿县志》
头顶草帽,脚蹬运动鞋,发黄的白衬衫袖口高高挽起,手握相机,一张脸被晒得黑里透红……韩余生常常是这身行头穿梭在城乡的角落中寻找“宝贝”。今年65岁的韩余生,退休十四年来一直在寻访古建筑的路上奔走。
天不负有心人。2010年,韩余生先后在手爬岩和不语滩之间,发现清乾隆二年孟夏毂旦镌刻的、长达6米的摩崖石刻“桓侯不语滩”和疑似古代的瞭望塔遗址。这两项重大发现,震惊了长寿社科界,改写了《长寿县志》。
然而,除桓侯宫外,却少有遗迹佐证这一说法。韩余生对此深以为憾,曾多次前往复元村进行沿江考察。
至今,他发现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桥梁10座以上、祠堂3座、庙宇墓葬10座,著述超过10万字。
命运多舛与文物结缘
事实上,韩余生与文物结缘,还得从他小时候的经历说起。
幼时的韩余生跟着母亲从韩家院子搬入位于长寿河街东街的天上宫居住。1960年,只读了4年小学的韩余生被迫退学。从此,他便开始了四处“打游击”的生活,上山打过“窑柴”(窑罐厂的燃料),随后当过挑夫、纤夫、石匠,后来在长寿当了一名搬运工人,生活才算安定下来。
虽然是命运多舛,但是他却近水楼台先得月。
天上宫紧邻长二中教职工宿舍,因此使韩余生有幸能结识许多博学多识的长者。一次偶然机会,他与陈梦生老师在河街结缘。随后,陈老师教他识字念书,还为他讲解四大古典名著。此外,韩余生也得到了其他老师的帮助和指点。
耳濡目染,韩余生不仅学到了国学知识,还对故事里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古代建筑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他沉浸在古建筑文物中如痴如醉。
韩余生在长寿五华山研究六棱柱
寻找文物乐在其中
为保护那些被人忽略的古迹,韩余生奔走14年,足迹踏遍长寿城乡的旮旯角落并为之呼喊。
14年,他踏上了寻访长寿古建筑之路。寻找文物中遇到通公路的地方他就租摩的前往,没有道路的地方他就向当地人借刀,在人迹罕见的地方劈出一条路来。他常常用山泉水泡干粮解决温饱,费钱又费力,但他却乐此不疲。
韩余生每每发现文物的瞬间就特别激动与兴奋,好像见到久别重逢的老友。他说:“当我在手爬崖发现‘桓侯不语滩’几个字时就是这样,全身颤抖,连相机都端不稳,心里冒出一句话:‘找到了,终于找到了。’”
韩余生对有的地方不注意文物保护的行为深表愤慨,他说:“现在这些‘挖挖机'害死人,不管什么东西都是一挖了之,不知毁损了多少有价值的文物。”他表示,保护文物,他要一直干下去。
韩余生对保护文物如痴如醉,为了保护文物,他特别关注一些公益活动。最近,他上网看到“忆梦想,证幸福——长寿65年城市变迁史”图文、影像征集活动在如火如荼征稿,便递交了一篇散文《三倒拐拾遗》,他认为长寿三倒拐老街的历史源远、建筑风貌以及历史文化值得挖掘,并倡议还原其本来的历史风貌,保护并传承长寿的历史建筑。
韩余生认为,“长寿城中城广场杯”图文征集活动极有意义,不仅生动再现了建国65年来长寿城市变迁的巨大变化,唤起人们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同时也能提高人们对长寿历史古迹的保护意识。
韩余生表示,希望更多的市民参与到本次活动中来,共同挖掘、保护和传承长寿的历史文物。同时,他也叫好长寿城中城广场,为企业赢取经济效益又热心支持公益活动做出了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