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被重点大学录取,武汉年级前五的学生选择通过艺术考试“曲线入学”,老师们坦言,其实以学生文化成绩,考普通大学比较有把握,“但是想进重点大学还是有点难。”该校副校长唐老师介绍,目前该校共有8个艺术班,确实越来越多的高分学生,选择艺考作为曲线升入重点大学的途径。从近两年一些艺术类院校的招考情况看,艺考生的竞争是越来越激烈了。
还有短短几天时间,开学季即将再次到来。几家欢乐几家愁,落榜学子的伤感还没有转淡,美术艺考的培训班、画室早早地开始了生源的争夺。只要家长们在艺术高校门前经过,很难不被“三个月上名校”、“××名考生升入全国八大美院”之类的标语所吸引、打动。与此同时,入行门槛低、人员流动大的艺考培训机构又迎来了刚刚读完艺术高校的毕业生,将其吸纳进如过江之卿一般的艺考教师培训队伍。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类似的情节似乎形成了一个永不停歇的轮回:文化课不理想转而参加艺考培训——考入艺术院校或艺术专业——毕业后就业碰壁,不得已从事培训教师职业。于是就形成了中国美术史、乃至世界美术史上一个奇葩的现象:即具有中国特色的自娱自乐、自产自销式当代科举,而高校的美术教育,则沦为了一个尴尬的注脚。
前不久,全国八大美院之一天津美院的学生李宝玖以视频短片的方式高调退学,“没有什么人能给我指明方向”、“感觉被骗了这四年,浪费了时间浪费了金钱”这些从美术专业学子们哪里脱口而出,学生在迷茫,不知道到底学了什么;而尴尬的是老师也迷茫,某美院老师接受采访时表示,很多学生只不过接受过突击培训,随手一画就漏了底细,水准之差令他咂舌,“我实在不知道他们都会些什么。”
而让教师们抱怨不已的,更多的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出了问题。多分地注重技法训练、形象表现,甚至有批评家直斥“国内美院教学停滞在二战前”。姑且不论这种论断是否准确,高校艺术教育尴尬则是明摆着的,毕竟教育需要以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论胜负。究其原因,艺术这种特殊的、与时代审美息息相关的学科和现行高校美术教育制度的刻板相矛盾。
“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虽便于管理,但与‘人’与‘文化’处处发生尖锐而深刻的冲突。我不相信现行考试制度,不相信教学大纲,不相信目前的排课方式,不相信艺术学生的品质能以‘课时’与‘学分’计算,但是我不得不服从规定。”早在十年前,由于不满当时的教育体制与艺术课程设置,陈丹青选择从清华大学辞职,引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十年过去了,我们惊讶而又有些悲哀的发现,陈丹青当年提出的问题,现在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教师依然需要依照教学大纲授课,签到出勤的重要性依然比艺术功底重要,课时与学分依然有些荒谬、无厘头的衡量着学生的艺术水平。
某美术学院教授说得好:问题就摆在这,但如何改正,有没有勇气改正才是大问题。说难其实也不难,百余年前蔡元培先生的“兼容并蓄,思想自由”八字即可。根源获得自由的艺术教育,也无外乎教师认真研究艺术教育的规律,学生百花齐放,让美院还原回真正研究高尚艺术的地方。难乎哉?不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