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季子白”青铜盘居西周青铜器之魁首,今乃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品。这件制作于3000余年前、首次出土于“青铜之乡”宝鸡的鸿器重宝如何辗转到了合肥刘老圩,刘铭传后人又缘何在历经艰辛避开各方“争抢”后,将埋藏于地下十多年的宝物毅然挖出捐赠给国家?这其中到底发生了怎样令人感慨的故事?
最大青铜水器历史艺术价值皆高
点开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可以在“藏品欣赏”中搜到这件国宝,其上图文并茂地描述了国宝的明细及捐赠人——“‘虢季子白’青铜盘,清道光年间陕西宝鸡虢川司出土;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刘肃曾捐赠。”
这件目前所见商周时期最大的水器,状似浅口浴缸,又如宽型马槽。器内底铸铭文8行111字。铭文云:“丕显子白,壮武于戎工,经蒦四方。伐狁,于洛之阳。折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桓桓子白,献馘于王,王孔加子白义,王各周庙宣榭爰飨。王曰白父,孔显有光。王赐乘马,是用佐王。赐用弓彤矢,其央。赐用钺,用政蛮方。子子孙孙,万年无疆。”
“这百余字的铭文交代了青铜盘的由来,西周宣王十二年,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不仅为他设宴庆功,更赐良弓骏马。虢季子白为纪念,特意制作了这件青铜器盘。”肥西县文管所所长、肥西县淮军暨刘铭传研究会理事席为群说,“从史学角度看来,铭文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文化的重要史料。而从文学艺术角度看来,铭文字体端庄,是金文中的书家法本。同时,通篇以四字为主,文辞优美,可以说,是铸在青铜器上的精美韵文。”
机缘巧合刘铭传慧眼识宝贝
席为群说,正因为距今3000年历史的“虢季子白”青铜盘历史、艺术价值兼具,所以自首次出土以来,便备受关注。
那么,这件国宝本是在陕西宝鸡出土,又是如何被刘铭传在江苏常州发现的呢?“这要从徐燮这人说起。‘虢季子白’盘于道光年间在陕西宝鸡的虢川司出土。时任眉县县令的徐燮是常州籍人,喜好收藏古玩。徐燮近水楼台先得月,将其藏于家中。徐卸任后便将虢盘带回了常州。太平天国时期,护王陈坤书镇守常州。盘子又转手成了护王的珍藏。直至同治三年(1864年)刘铭传率官军收复常州。”席为群细细说来。
“时任直隶提督的淮军将领刘铭传追太平军到了常州,住进护王府。夜深人静时,秉烛夜读的刘铭传依稀听到院中有金属撞击声。刘铭传让护卫查找声音来处,发现原来是马厩里马笼头上的铁环撞击马槽发出的声音。第二天,刘铭传亲自走进马厩让士兵把马槽洗刷干净,这时才看清楚是一个偌大的铜盘。见盘底还有文字,心想这绝非寻常马槽,随即命人运回家乡肥西刘老圩。据说是当地的一个儒生认出铜盘就是西周的‘虢季子白’青铜盘。至于这个青铜盘为何沦为马槽,可能是当时战乱,太平军人心浮动,阴差阳错将这个大盘子当成马槽所致。”
刘家收藏近百年一朝捐献给国家
得知是“虢季子白”青铜盘,刘铭传更是宝贝得不得了。同治年间,“退休”返乡的刘铭传不仅专门修造了一个亭子敬放“虢季子白”青铜盘,还特意作《盘亭小记》记载了建造盘亭的经历、盘子的形状和铭文的内容,并写下“盘称国宝亭护家珍”的对联。但随着“虢季子白”青铜盘藏于刘府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争相前来观赏,更有人要重金买走,都被刘铭传一一拒绝。后有当朝权贵强行索要,刘铭传愤而诉于李鸿章。李鸿章上奏慈禧太后,太后以刘有战功,下了懿旨御赐,从此无人敢觊觎。
光绪年间,刘铭传赴台湾担任巡抚,但他并没有将这个国宝带走。也正是这个被刘铭传视若珍宝的青铜盘,在时局动荡的战乱年间,为刘家人带来了诸多纷扰。
“可以说,刘铭传的后人为保护‘虢季子白’青铜盘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争,付出了巨大代价。军阀、美国人、日寇、国民党等先后用尽方法想巧取豪夺,但刘铭传后人都顶住了压力,没有交出。为了保护这件国宝,刘氏后人将其重新埋入地下后,举家迁往外地。”席为群说道。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的相关工作人员赶到刘老圩,向刘氏后人刘肃曾传达政府保护文物的政策,刘肃曾表示:“国宝可以归国,获卸仔肩,亦为幸事乐事。”于是,刘肃曾带家人挖出了埋在地下14年之久的“虢季子白”青铜盘,并将其捐献给了国家。
席为群告诉记者,虽然“虢季子白”青铜盘现在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但刘老圩纪念馆有其复制品,而曾安放虢盘的盘亭也已“修旧如旧”,迎接八方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