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行业从业者们总在幻想这样的场景:便宜的画作或限量复制品,像淘宝上的韩国高仿女装一样,被大众毫无负担地放进购物篮……
文字|徐宁
5万元的预算,买表或买画,哪一个更有消费快感?
尽管我是半个艺术行业从业者,每年也会购置一些新锐艺术家的作品,但就消费快感来说,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表、包、衣服、美食和奢华酒店,这些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消费品,总会让你我最快捷地抵达物质满足的极致,获得最简单直接却有效的消费快感。但艺术品——和那些高级的价值观、审美、社会与时代联系在一起,看看还行,要消费却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这一段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买你妹呀,老子都花钱买东西了,你还要让我买得优雅体面有品位,不就是一张破画吗!)
这就是大部分消费者的心声:消费是我的权利,高不高级是你的评价。但高级的艺术行业从业者们又总是在幻想着这样的场景:价格便宜的画作或者限量复制品,可以像淘宝上的韩国高仿女装一样,被大众毫无负担地放进购物篮,满足庞大的家装、礼品市场需求。拍卖场上动辄百万千万元的画作固然让人垂涎,但像买包一样买艺术品更让人有想象空间——光是宜家商场那华丽丽流水式售卖的印刷照片就足以让人心动了,这得超过多少家画廊一年的销售额呀。
中国中产阶级家庭的白墙上,一定会留出一件艺术品的位置吗?把买包买表的预算换成艺术品,这个等待的时间又有多长?
大概七八年前,在艺术市场极为活跃的时期,随着一批以卡通绘画为主题的“70后”艺术家崛起,“艺术消费”成了整个艺术行业的新机遇。当时支撑艺术消费的论据是:某调查显示,居民文化消费的总量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呈正相关关系,发达国家居民的文化消费约占其可支配收入的10%至15%左右,中国则只有5%。随着中国居民生活从“温饱型”向“享受型”过渡,未来文化艺术消费市场也将面临巨大机会。
无数青年艺术家、新锐画廊、消费得起的艺术节、平价艺术品商店在那一波热潮中诞生、发展、挣扎、消失,艺术与消费还是保持着礼貌性距离。仅有的一两个艺术博览会还是波澜不惊,画廊的营收还赶不上798的房租,艺术行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
最近两年,随着新媒体、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以及更具文化消费意识的“80后”、“90后”成为社会中坚,新一波艺术消费浪潮袭来。资本至少相信了这个“蓝海”的存在。目前艺术行业的投资项目,10个里有9个是艺术品电商,其中有从门户发展出电商平台的雅昌艺术网、99艺术网;有获得民生银行(600016,股吧)千万级投资却被艺术家集体讨伐的HIHEY;也有艺点儿、58art、爱艺客等一大堆新锐电商。大部分电商的方向惊人一致:买得起的艺术品市场。
对艺术消费的前景,走在前面的美国人其实也在探索阶段。还记得经典高大上撕B美剧《绯闻女孩》(GossipGirl)里的桥段吗?此剧貌似不经意地安排了一些在拍卖行和画廊的场景,以尽显上东区作到死的本色。比如中年品位男Rufus在一间画廊遇到艺术品买手Bex,两人愉快地谈到了艺术:
R:这件作品让我想到了达·芬奇。
B:我更喜欢毕加索早期的作品。
R:在你的画廊看到这样的作品真让我惊喜。
B:你在艺术方面很有品位。
连电视剧都出现这么“高级”的艺术对白了,美国中产阶级是有多热爱艺术啊。为艺术消费服务的美国创新公司也在使劲玩花样。ArtRemba主打艺术品租赁。这家公司从艺术家和画廊那儿征集艺术品,精选后向大众出租。一件售价15万美元的名家油画月租金为600美元,售价1000美元的作品月租金可低至50美元。
另一家网站Vango希望用艺术来吸引消费者。用户通过虚拟增强技术,可以看到艺术品挂在自己家里的效果。此外Vango还改变了艺术品定价体系,大部分作品只卖250美元,其中200元归艺术家,50元是Vango的佣金。Vango的目标是在购买体验及价格体系上颠覆传统艺术品市场,成为连接初级收藏家的平台。
这些诱人的模式,却仍然不能解决Vango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保证产品质量,Vango团队需要在线下和每一位艺术家联系、沟通、签协议,并参与后期的运输、仓储。这种依托互联网的非互联网企业模式让Vango前景不明。换句话说,难以规模化的艺术消费市场,让这个美丽的模式难以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