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傅雷鼓励画“极像油画”的彩墨画,40年寂寞艺术探索
林风眠的彩墨画何时形成风格的?这一时期,傅雷亦曾有见证,“现在只剩下一个林风眠仍不断从事创作。因抗战时颜料不可得,改用宣纸与广告画颜色(现称为“粉彩画”),效果极像油画,粗看竟分不出,成绩反比抗战前的油画为胜。诗意浓郁,自称一家,也有另一种融合中西的风格。”[4]由于受到傅雷的鼓励,林风眠从此画这种“极像油画”的彩墨画。对此,郎绍君亦指出,抗战八年里,林没有离开重庆,放弃了油画,专攻彩墨画。终日把自己关在土屋里,画嘉陵江的风景,画猫头鹰、丹顶鹤、竹子和花卉,画苗女、戏剧人物。他喜欢用方形纸,构图变化多端。
结合林风眠画作来理解,郎绍君讲道,从1938年至1977年,整整40年漫长时间里,林风眠始终作着寂寞的艺术探索。这时期包括了重庆时期(1939-1946)、杭州时期(1946-1951)、上海时期(1951-1977)。三时期略有变化,但内在的精神追求是一贯的。这里只谈其一贯的主要方面。就题材而言,主要是风景、仕女、禽鸟、花卉、静物和舞台人物。水墨和彩墨成为主体形式,油画渐渐少见,甚至不见了。艺术家的情感亦从激越的呐喊和沉重的悲哀,转换为宁静的遐思和丰富多彩的抒写。此外,郎绍君还进一步分析,其中静物是林风眠40年代晚期至60年代最爱画的:大多画瓶花、盆花、玻璃器皿、杯盘、水果等。在这些静物作品中,他探索构图、色彩一、线描与色光的结合;探求水墨与水粉、东方神韵与西方形式的统一:在形式求索背后,是对美和生命活力的无穷追求。同时,它们也构成了林风眠艺术最有代表性的特点艺术探索。色彩统一感,善于用善于用互补统一,赋予画面以充满生命力的平衡,是林画的一大特色。
如他的画作《向日葵》,主色调是响亮的黄色,背景的窗帘和桌布是深重的褐色。细看,黄色调里又包含着桔黄、橙黄、柠檬黄、黄绿以及深浅不一的绿叶色。深褐色调里,又包含着深红、朱红、紫、群青等,它们在深暗中发出若有若无的光彩,显得丰富而神秘。而他的仕女、裸女和戏曲人物画,造型上的单纯与表现性更为典型和多样。古装仕女多取静态,脸的刻画有点民间剪纸的意味。郎绍君还指出,当然,长达40年的探索也经历了变化,如画题渐次广泛,情感渐次深挚,形式语言渐次成熟完整等。但基本审美追求是一致的,那就是美与和谐、内在的情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