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技法 > 林风眠用线上有缺陷

林风眠用线上有缺陷

2014-11-17 15:36 文章来源:新快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倡导“调和中西艺术”

长期被指责追求形式主义

苏立文曾言,林风眠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已是世界公认的。诚然,中国画真正走向现代与林风眠的探索与开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此,冯远坦陈,在数十年风风雨雨的人生旅途中,林风眠忍受了种种误解和挤迫。[2]

为何?早年林风眠曾留学法国学艺,对写实技巧下过苦功。又因年轻时受蔡元培的器重,28岁创立国立杭州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并任校长期间,提出“调和中西艺术”的口号,并以身作则。然而因抗日战争期间,林风眠的仕途渐渐接近尾声,随之而来的是漫长而孤寂的艰难艺术探索形式之路。尽管在20世纪他与徐悲鸿均有心振兴中国画,但两人仍有本质区别,徐重新写实,林则倡导新写意,并将其重点放在“创造时代艺术”以“调和中西”而不问“中国画”。林的艺术思想当时并不为更多人所理解。一如冯远所言,于是,引来的孰中孰西、灰暗压抑的责难、非议以及随之而来的贬低、冷遇纠缠了林风眠大半生。[2]郎绍君亦指出,林风眠数十年的寂寞探求,把主要精力花在形式语言方面。为此他长时期被指责为“形式主义”。而来自正统国画界的反应经常是“不像国画,不是传统”。[1]

结合林风眠早年的作品来分析。最具代表性的《人道》(1927)、《痛苦》(1929)、《悲哀》(1934)等,都是横长构图,画中人物大多直立或直坐,且多特写式近景处理,空间迫塞,好像是透过一孔,扁横的窗格所望到的狭窄室内景象。因此,冯远认为,西方人的重实、重思理把握与中国人重心重感悟把握的特质,在林风眠身上“调和”在一起。对西画,他放弃的是学院派的僵化法则,选择的是从浪漫主义到立体派这一过波性历史阶段的传统;对国画,他放弃的是文人画的笔墨程序,选择的是以汉、唐艺术为主的早期传统和民间美术。他以这两段中西艺术作为架构“调和”性形式语言的基本材料和支撑点。[2]对此,郎绍君亦认为,林不依照西画的明暗素描法塑造形象,与印象派强调科学性的外光画法也很不相同。但实际上,林风眠始终遵循着自己的原则“借鉴而不摹仿”。就借鉴而言,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汉唐式“流动如生”线描的作用,看到民间剪纸、皮影造型的影响,可以看到马蒂斯、莫底格利阿尼式人物姿态的痕迹……[1]

责任编辑:李亮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