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这幅壁画的分析和修复花费了18个月。泰特美术馆的高级科学家奥姆斯比的总结是:“我们因此也发现,要像罗斯科那样作画是件多么困难的事儿。”
就算有丰富的背景资料和科技的支持,修复艺术品仍是一项浩大工程,尤其是那些用稀奇古怪的材料创作的时髦作品,比如肥皂、巧克力、血液和粪便(没错,现代艺术就是这么疯狂)。1960年代早期,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就曾经因为担心寄生虫,拒绝接收一件以安哥拉山羊为主体的雕塑作品。
经典绘画作品也会随着时光流逝而改变面貌,尽管人们花了很多心思去保存它们,但这方面的技术仍然不能说完善。颜料会褪色,画表面的清漆会开裂,画布在几百年的重力撕扯下也会变形,这些都被艺术品修护者们称为“固有缺陷”。
新技术可以让许多开始变质的作品焕发出旧时光彩,但日益萌发的新材料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修复后的作品跟原来的相同吗?如果不同,我们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地拯救它们?
枯萎的《向日葵》
从事艺术品修护这一行,不仅需要通晓艺术史,也得具备化学或者物理的背景。“博物馆实验室的建立是个关键点,哈佛的福格艺术博物馆和卢浮宫建在1920年代,伦敦国家画廊则建于1930年代。”伦敦国家画廊的首席科学家马里卡·斯普林说道。
这些修护小组常常与世界各地的前沿科学家合作,虽然他们的研究领域可能毫不相干。拿2011年的一个项目来说,意大利佩鲁贾大学的勒提及亚·莫尼可,就利用X射线技术解答了长久以来,人们对梵高作品的一个疑问:为何梵高热爱的黄色,在一些作品中(包括著名的向日葵系列)变成了淡棕色?更令人不解的是,这种现象只发生在一部分作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