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盛葳:日常审美与当代雕塑新策略

盛葳:日常审美与当代雕塑新策略

2014-12-09 14:10 文章来源:艺术中国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正是这样,雕塑才从日常化和生活化当中拓宽了自身的边界,但同时也导致了自我的“终结”——艺术变成了生活,或是生活变成了艺术。如此,雕塑的边界就立即消失,成为了别的东西,甚至一切都可以称为“雕塑”。这是日常化和生活化带给当代雕塑的新问题。也正是因为在日常化和生活化这样的后现代主义背景下,从世界范围内来看,“雕塑”实际上已经死亡,雕塑的本体业已不复存在。但在中国,“雕塑”的语境依然存在,且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可能。作为一种独特的存在,“雕塑”的系统化教学和创作体系依然非常完整,但是在西方——现代雕塑的发源地——反而因为日常化而丧失了其自身。这个巨大的差异给中国的艺术,尤其是雕塑,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并不是学院写实雕塑原有逻辑的可能性。而是它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一种独特的本土文化和艺术资源,使中国的艺术家发明了一种从“雕塑”概念和本体出发而创造的新的观念艺术。由于其背景和资源的独有性,使得这种艺术创造也变得独一无二。

  比如说像隋建国等艺术家,作品很难称得上是(传统意义或现代主义意义上的)雕塑,但他依然认为自己是一个雕塑家,创作的是雕塑。因为,隋建国的创作动机或出发点是“雕塑”,他希望拓展的是“雕塑”本身的内涵而不是从外部去拓展它。在他看来,空间当中的一个点、一个物、一个人在具体时间中移动会占有新的空间,占有新的空间相应就会产生对“雕塑”本体的思考。这个过程中,时间参与进来了,并且,时间和空间可以互相转换,所以,他认为时间也是雕塑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可以被观念性地加以利用。所以,在他近些年来的很多作品中,都可以发现时间的存在,并都是作品的核心概念。在这里,时间是雕塑自身的一个相关性因素,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他认为自己从来不是观念艺术家,而是一个雕塑家。

责任编辑:李亮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