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拍卖 > 拍卖场上的任性哥是怎么炼成的

拍卖场上的任性哥是怎么炼成的

2014-12-29 15:31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当人们心中确立了自己对某物件的拥有权时,便会倾向于更珍惜它。也就是说,同样一件物品,一旦为你所拥有,或者觉得它应该是我的,人会下意识将其估价得高于需付出代价才能得到,此即困扰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原赋效应”。

  MBA课堂上常有一个关于“原赋效应”的简单试验,试验中每人可以得到一件有价物品,例如一周的京都豪华旅行。当被问到愿意为了这趟旅行花费多少钱时,多数人的 答案是一万元人民币。然后,每人拿到一张全程免费的旅行抵用券。过了一个小时,当被问到手中的抵用券愿意多少钱卖出时,所有人的答案会从12000到 15000元不等。不光是人,据说就是猩猩猴子也有类似的心理。

  在这前后两种情况下,按经济学家的解释,金钱价值应该是相同的。无论你是要买还是卖,也无论你的起点是什么,这个价值应该不变。但直觉告诉我们,这个价值会 变。当一个人放弃这趟旅行(或这件画作)时,他们要求的金额比原本付出的金额高,因为此时的参考点已经变了。一旦旅程或画作到手,或眼看到手,放弃它会让 人感到分外遗憾。经济学家还设计了一些游戏,来说明自利者在拍卖中如何根据他人的行为来反应,如一个有名的“蜈蚣游戏”,人的“非理性”在其中暴露无遗。

  所以,一旦进场,可真由不得你,所有的理性或拍前功课都见鬼去了。“啊呀!差一点就是我的,再加一口就好了”,这种后悔失落感会远远大于“好险!差点犯浑,花了不该花的钱”的庆幸感。“原赋效应”,可以解释拍卖场上众多“大一口”和“任性哥们”的冲动根源。

责任编辑:李亮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