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拍卖 > 拍卖场上的任性哥是怎么炼成的

拍卖场上的任性哥是怎么炼成的

2014-12-29 15:31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一旦进场,可真由不得你,所有的理性或拍前功课都见鬼去了。“啊呀!差一点就是我的,再加一口就好了”,这种后悔失落感会远远大于“好险!差点犯浑,花了不该花的钱”的庆幸感。“原赋效应”,可以解释拍卖场上众多“大一口”和“任性哥们”的冲动根源。

  翻开历史,拍卖不是苏富比、佳士得的发明,也不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它的出现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2500多年前的古希腊时代。在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著作 里,就有古巴比伦人拍卖适婚妇女的生动记载。那时候他们讨媳妇,每个村落有定期拍卖。最美丽的姑娘归出价最高的夫家,一般的平民便娶长相平平可是带着家财 的姑娘,而那些丑姑娘或跛脚姑娘,则由拍卖美丽姑娘的所得偿付她们的奁金。

  这位“历史之父”对此高度赞赏,认为是最好的、最聪明的做法。至于古罗马时代,拍卖更是花样繁多,渗透到各个拍卖领域,如包税制拍卖、战利品拍卖等等,甚至还发生过皇位拍卖的闹剧。因此似乎可以说,拍卖是人类物欲贪婪的产物,与生俱来。

  有位西方艺术批评家曾辛辣地说:“拍卖是奴隶市场、交易所、剧院及妓院的诡异组合。在这种结合投机买卖、猜疑算计以及夺宝游戏的稀有娱乐中,一个孤立的社会阶级上演着高度结构化的仪式,消费行为及上流社会的规范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大肆操弄。”

  为什么一件场外大家普遍认为值一百万元的艺术品,到了拍卖场上一鼓噪,可以拍到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元,到底是什么心理活动促成如此“任性”或“失心疯”的交易?

  经济学家将之归因于“原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在里面起作用。

责任编辑:李亮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