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素娜
“专业化建设”是美术馆系统近年提及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无论是策划展览还是公共教育推广,“专业化”如今已然成为美术馆的自觉追求。从2014年美术馆界举办的展览和运营情况看,尽管我国公立美术馆仍面临着资源不均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民营美术馆也仍受困于资金短缺、定位模糊、运营粗放等诸多现实,但是,学术性、专业性、公益性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美术馆界明确的共识。
公立美术馆:
深挖学术资源,多方借力巧办展
“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与“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是今年美术馆界最受关注的两大项目,也是文化部推动我国美术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始自2012年的“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今年进入第三个年头,全国共有41个项目入选,涵盖16个省、区、市,涉及范围广、力度大,较之2012年和2013年,入选项目数量明显增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各地美术馆对于自身藏品的整理与研究日益深入,脉络更加清晰,展陈越发成熟。
但是,随着“展出季”的不断持续,部分藏品较少的中小型美术馆,在展览策划上也开始显现出力不从心。如何应对藏品少、结构单一的现状,如何扬长避短、深挖藏品潜力以拓展更多展览思路,成为众多美术馆共同面临的难题。此间,常熟美术馆推出的“写山水图——离开黄公望的660年”为人们提供了一条有益经验——借力,即借助馆外学术专家组成策展团队,在原有馆藏基础上,通过从其他美术馆、博物馆、艺术机构及私人藏家手中借展作品,最终构建起展览的叙事结构。从该展受到的欢迎程度看,以有限藏品巧做展览文章,讲出有新意的好故事,不失为中小型美术馆获得展览成功的途径。此外,今年陆俨少艺术院等一批名家馆也围绕名家特色,策划了许多小而精的展览,受到业界好评。今年,部分美术馆对那些艺术成就和艺术贡献突出,但在中国美术史中却并不十分响亮,甚至轮廓还不十分清晰的艺术家进行了深入研究,如中央美院美术馆的“含泪画下去——司徒乔艺术世界的爱与恨”、黑龙江美术馆的“人迹板桥霜——黑龙江省美术馆馆藏颜仲艺术文献展”、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的“张充仁文献展(1936—1966)”等,都是美术馆对保护、发掘和传播地域美术资源所作的努力。可以说,大馆利用藏品优势,用更学术和亲民的姿态组织展览;小馆深挖自身潜力,借力外部资源形成特色,已成为美术馆的办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