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丽琴
艺术品租赁在十年前就被作为艺术银行的主要项目探讨过,但始终动静不大。近日,广州“艺术银行”挂牌,其主推业务就是向机构批量出租相对低价的艺术品,由此,再次激活了“艺术品租赁”这个老话题。那么,艺术品租赁的前景到底如何呢?本报记者邀请业内专家探讨个中的需求性与可行性。
华艺廊总经理 张向东——
社会对艺术品租赁需求不高
艺术品租赁要在整个生态链条都非常完整的情况下才可能进行,不然的话会伴随一连串的问题。艺术市场本身很小众,而艺术品租赁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手续上来说,都是非常麻烦的事情,社会对其需求不高,其可行性也不高。此外,对于“租赁纯粹是市场需求”这个观点,我也持反对态度,因为买不起原作可以选择限量复制品,或是价位较低的作品及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这些也都是很有品位的东西。
我们画廊也做过一些短期租赁,后来发现这个业务的市场需求并不高,绝不会是一个艺术机构的主营方向。我个人也不看好这个业务,因为艺术品租赁过程中有种种麻烦:比如,除非是画廊买断,否则艺术品还牵涉到第三方——艺术品作者,租赁要取得作者的同意;租赁的标准上,低价作品没意义,高价画又牵涉保管、保险等问题。设身处地地想,作为一个艺术消费者,不想买、以租代买的原因有多种,那么他对这个艺术品真正有需求吗?如果手续很麻烦,你会愿意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