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养成的责任,不仅体现于学科内容、课目编制方面,也体现于大学的师资配置与质量,更进一步则体现为大学用其文化资源而主动积极地与社区分享、努力向社会扩散其影响力,体现大学以何种意愿与能力辐射其“正能量”于社区、于公民身上。比如,如果各大学所在社区的儿童与老人,能够视进入大学拥有的美术馆与博物馆为稀松平常之事,那么,我们可以想见这个大学的形象与口碑该有多么好。而能够享用本社区大学资源的此社区,其社会风气与社区氛围想必也应会具有某种特殊气息。
国际博物馆界已经有“美术馆(博物馆)素养”之说,说的是如何培养市民修得、习得一种利用美术馆(博物馆)设施、判别各种展览的意图与意味,并且最终参与到美术馆(博物馆)的开放性事务中来的能力。如果大学美术馆与博物馆能够在这方面有所用力,使得大学与社区的互动更为积极,那么就能够进一步促进大学与社区的发展。在提升学生与市民的“美术馆(博物馆)素养”方面,大学的美术馆(博物馆)大有可为之处。
此外,为推动、促进大学的美术馆(博物馆)的社区责任意识,建议可以由权威机构尝试发布“中国大学美术馆(博物馆)社会责任年度报告”,以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的指标进行评分,促成它们的社区意识,提升它们的社区责任感。在此基础上,再扩大到发布“中国美术馆(博物馆)社会责任年度报告”,以此全面推动、促进包括大学美术馆(博物馆)在内的中国博物馆与美术馆与所在社区的良性互动。这个评价对象,首先且当然是以公立大学的美术馆与博物馆为对象,在取得了初步的经验与影响后,逐步扩展到民营大学的美术馆与博物馆。
大学应该在社会公共事务中扮演一个正面的角色。但是,借助什么样的手段、媒介与渠道,如何发出以及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却值得细想。我们需要的是音量正好、而其传播的内容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学声音,这能够使得大学的价值观因打动人心而无远弗届。如此,大学所拥有的无价、无形的精神财富,有可能及时地成为社区的财富。而大学所拥有的无形财产的增量,也会成为社区、社会与国家的文化增量。(作者为复旦大学教授、艺术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