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诗歌有多大关系
早在2007年北京曾有一场引发关注的“中国汉语诗歌手稿拍卖会”,据报道,重庆诗人李亚伟写于1984年的代表作《中文系》手稿拍出了110万元的高价,创造了中国诗歌史上最贵的手稿。这场拍卖会的组织者也是来自重庆的诗人苏非舒。但随后有人质疑这场拍卖会中的假拍和炒作,质疑苏非舒的做法是将诗歌庸俗化了,当时苏非舒的回答是“庸俗不庸俗,我想时间会证明,它(拍卖诗歌)的价值慢慢会得到体现”。
诗人陈家坪认为苏非舒策划的诗歌手稿拍卖更多的是一种行为艺术的意味,可能有一些观念诉求,其中也包括商业观念。现在有诗人在网上卖自己的手稿,也属于这一类性质,它不涉及到诗歌写作本身。
“文学在当下社会中处于边缘,是寂寞和冷落的状态,诗歌手稿拍卖至少对那些搞文学的人是一种鼓舞。”张成德觉得如果把诗歌手稿送到造纸厂变成纸浆,或者当垃圾扔掉了,非常可惜,它们是历史的见证史料,不仅是一个时代的反映,还看到作者个人的精神世界,这种商业行为是好事。
诗人陈家坪说,他并不是反对这类以诗的名义发展出来的艺术行为和商业行为,必竟曾经写过诗,甚至还在坚持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