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体制的引入
香港能够成为亚洲的艺术品交易中心,在于交易中介的日趋完备,价格和交易体系的建立。
自七、八十年代起,苏富比、佳士得陆续进入香港,开辟了以中国艺术品为主的拍卖市场。此前,中国瓷器、古董和书画在纽约和伦敦等地也有着少量拍卖,但都不如香港集中。香港拍卖以书画、瓷器、中国油画、古玩、珠宝、钟表为主,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吸引了东南亚的客户,对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产生了巨大的辐射作用。同时,也盘活了当地的存量文物资源。每年两季的国际拍卖,吸引了海内外的买家,也吸引了更多的客商来观察行情,领略市场。更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影响世界的拍卖如圆明园遗物、清代宫廷遗物专场、珠宝、书画、官窑瓷器拍卖,都创下了高记录。
九十年代起,香港的艺术品拍卖业被吸引到了上海、北京等地,使内地的艺术品拍卖发展迅猛。但香港市场仍保持了自己相对独立的地位。这固然得益于“一国两制”制度,更重要的在于佳士得、苏富比的品牌质量和它职业化、精细化的操作。
另一方面,香港拍卖行继续吸引着全球的高端客户。它高质量的图录制作、高品位的拍品、优秀的展览条件和人性化的服务,仍占据行业的制高点。每年春秋两季的价格发布,对全球同类商品的交易起着价格指导作用。此外,佳士得、苏富比的存在,对本地收藏家、投资家从事艺术品交易和投资提供了便捷、优质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