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制砚工艺迅速多元化,砚材的种类也较前代更多。四大名砚之中的端砚和歙砚就出现在唐朝。端砚因石材产于端州的端溪而得名。唐代诗人李贺诗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宋朝著名诗人张九成赋诗赞道:“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歙砚产于安徽黄山山脉与天目山、白际山之间的歙州的龙尾山,也称龙尾石。歙砚具有发墨益毫、滑不拒笔、涩不滞笔的效果,被南唐后主李煜赞:“歙砚甲天下”。
宋代采取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针,同时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使得砚文化再一次得到飞跃式发展。从宋词的风格可见,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弄里文人,均醉心于风花雪月,这一特征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在砚台的雕刻制造上。宋代对于砚石的纹理颇为看重,这可能就源自文人细腻的心思与情感。宋砚造型突出瘦挺、内敛,气韵冷隽,风骨峭拔,其主流砚形为抄手砚。
最早的四大名砚在宋代相继确立,当时红丝砚位列其中。宋代苏易简在《砚谱》中归纳:砚有四十余品种,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为第二,歙州龙尾石为第三,甘肃洮河石为第四。后来,由于红丝石脉断而绝,红丝砚被澄泥砚代替,四大名砚变成了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
四大名砚的地位在明代得以巩固。虽然明代也生产铜砚、瓷砚、木砚等各种材质的砚台,但由于石砚材料来源广泛,且个性独特,所以文人雅士中喜好石砚的居多,四大名砚中,端砚最为人们所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