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当代艺术:走出美术馆觅知音

当代艺术:走出美术馆觅知音

2015-03-09 15:53 文章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新年伊始,公共文化领域活水涌动。

年初,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领域。

在我省,“社会资本服务公共文化”正在多个文化领域悄然展开:走出画廊和美术馆的当代艺术展览、群众捐款自建并享用服务的文化站、连茶水都免费的民办书院……2015年,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文化新鲜事儿?本报特推出“羊年新观察”系列报道,带领读者一窥其中亮色。

□本报记者 余如波

不少成都市民发现,现在不用走进“高大上”的画廊和美术馆,也能欣赏到高品质的当代艺术展览了。

近日,成都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主办的“社区植入计划”展览在成都东湖公园开幕。走出深闺的46件当代艺术力作,让市民大饱眼福。记者发现,成都蓝顶美术馆、K空间画廊等民营文化艺术机构,也相继将展览办到公园、小区、文化馆等场所,成都当代艺术正日渐走向“亲民”。

公园办展引来拍照写生

“这个雕塑好奇怪,一个人倒立在动物背上。”“标牌上说叫做《在空气中》,啥子意思?”“管他呢,我们来合个影,一二三!”3月4日,记者刚踏进东湖公园西门,几位年轻人正围着草坪中一座铸铜雕塑拍照,它正是“社区植入计划”参展作品。“说实话,看不懂,但是感觉很好玩。”市民何云凯说。

主办方负责人温雪倩告诉记者,展览开幕以来,从幼儿园小朋友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会在经过作品时驻足观看,甚至有学生背着画夹来写生。离《在空气中》不远,钢板制成的雕塑《等待》同样吸引了不少市民。“有一次,一位建筑工人带妻子过来参观,走到这块‘钢板’面前说,‘看到没有,这就是艺术’!结果他妻子一脸茫然。能不能看懂其实没关系,吸引各种人群近距离感受当代艺术,我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近期以来,不少当代艺术展览尝试走出画廊、美术馆,进入更加开放、多元的公共文化空间。1月15日,K空间牵头主办的“走进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公益系列展”首站落户都江堰市文化馆。2014年底,“生态——锦江湿地公共雕塑展”在成都市三圣乡锦江湿地雕塑展示区举行。

从“等观众”到“找观众”

成都以往的当代艺术展览,大都在专业展厅内举办。“社区植入计划”参展艺术家张大力和缪晓春,2014年均曾在K空间举办个展。“当代艺术在国内的发展只有20多年,亟须向公众普及。如果只能在美术馆、画廊里呈现,多少显得有点高高在上,远离人们的文化生活。”蓝顶美术馆策展部负责人丁奋起表示。

K空间负责人杨凯则注意到,相对于北京、上海、成都等一线城市,当代艺术在二三线城市的普及度更低,人们更难有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为此,成都艺术机构调整展览场所,主动走出美术馆“找观众”。温雪倩透露,2014年展览选址时,综合考虑了交通可达性、周边环境和人流量,最终才选择东湖公园。此次“社区植入计划”展览,前期与策展人、艺术家反复沟通,选择了不少较为具象、便于理解的作品,以兼顾展览的学术性与公共性。

民间力量的多元化尝试

“‘社区植入计划’大概花了200多万元,今年展览还将继续。”温雪倩表示,公司前期曾进行过评估,资金方面做了充分的保障。“文化产业的回报周期很长,目前的重点是品牌建设,暂时不考虑盈利。公司下属的成都艺术品保税仓库开始运转后,其中的盈利会用来平衡展览开支。”

与此同时,也有艺术机构通过不同方式降低展览成本。“生态——锦江湿地公共雕塑展”约半数参展作品为艺术家现场完成,所用材料大都为稻草、树枝、废旧电缆甚至废弃房屋。“以尽可能低调、有机的方式融入周围的湿地景观中,与自然环境形成融洽、和谐、共生的关系。”丁奋起说。

杨凯告诉记者,“走进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公益系列展”展品大都为画廊自身藏品,以及向藏家临时借展。“今年展览还准备走进温江等区县,并逐渐扩展到省内各市州,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在二三线城市民众中的普及。”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