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健生(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怎样正确评价中国画的好与不好”是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不过我觉得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谢赫的“六法”就已作了明确回答了。“六法”是指“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六法”不仅告诉人们中国画怎样画,同时也告诉你中国画如何赏。
“六法”把“气韵生动”排在第一位,“骨法用笔”列居第二,接着才是“应物象形”,依据这三条法则我看基本上就能判断中国画的好与不好了。也就 是说,看画首先要看画面是否有客观的物象,技法上是否为骨法用笔,而最重要的是画面的意境,这个意境实际上就是中国画的艺术精神所在。
那怎样才是写意画呢?而写意画又该怎样欣赏呢?
对于中国画来说,笔者认为,写意应该是包括写意笔墨和写意精神的结合。写意:一是写,二是意。骨法用笔便是写,也就是说,写意画首先要有扎实的 写字能力和绘画基本功,要有工致的造型能力和相当的写实基础,而不是随意地乱涂鸦。清代画家郑板桥,在一则《题画》中说:“徐文长画雪中竹子,纯以明代瘦 笔破笔为主,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今人画浓枝大叶略无破厥处,再加渲染,则雪与竹两不相入,成 何画法?此亦小小匠心,尚不肯刻苦,安望其穷微索渺乎?问其故,则曰:‘吾辈写意,原不拘拘于此。’殊不知‘写意’二字,误多少事,欺人瞒自己,再不求 进,皆坐此病。必极工而后能写意,非不工遂能写意也。”
郑板桥的意思是说,如果以“吾辈写意,原不拘拘于此”来为自己的瞎折腾找理由,那都是在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由此可见,欣赏“写意”画,首先就要看作品是否具有绘画的笔墨功力和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这种写的能力亦可作为画法来看待,元代“泻胸中之丘 壑,泼纸上之云山”的豪放“写意”法,已是文人画领域中的一种画法。齐白石老人擅长画身边的有趣小景,或小虫,或农产品,甚是讨人喜欢。然而,从作品中可 以看到其功力深厚,基本功扎实,造型讲究,小动物栩栩如生,农产品鲜活可人,整体情趣达其意境、抒其胸臆,处处体现出写的功夫,让人看见生命的节奏。
写意的精神源头可以追溯到老庄,后来又加入了禅宗,但将写意落到实处的是书法,书法始终与中国画的写意精神相表里。此时意的表现,则要上升到 “道”的层面来认识,写意画除了技法,需要精工细写,还要是表现画家的个人文化修养和知识积累,从而把个人的审美情趣和个性色彩需求融入到作品之中,并在 画面上突现出来。
“写意”画虽然在文人画中也有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精神性代表,在欣赏“写意”画时,切忌与随意画、应酬画相混淆。有些人认为,工笔画所需时间 长,见功夫;写意画简单,画法容易,这种观点是令人啼笑皆非的。也说明相当多的人对中国画缺乏基本的了解。殊不知,工笔画也有很写意的,而写意画也有很工 整的,二者并无根本的区别。包括一些画得精致繁复的宫廷画或富丽堂皇的宗教画或稚拙土俗的民间画也都有写意之作,这主要是写意与中国哲理文化相联系的结 果,是中国绘画美学的核心意象。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则写也好,画也好;粗也好,细也好;简也好,繁也好,对于写意画来说,在欣赏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关心作 品所传递的精神是否具有“气韵生动”之快感。
归根结底,写意画不仅是自然精神与画家心境的合一,而且是在民族精神与哲理下所构成的中国画特有的审美艺术观,从形似到神似再到气韵,最后形成 诗、书、画、印相融合的文人画体系。“写意”两字看似简易,却包含着艰深而丰富的学术内容,非一蹴而就的浅学,欣赏者同样也要具备 相应的艺术修养。从一定意义上说:欣赏写意画必需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载道”精神,另一个是“畅神”精神。两者不可或缺。
本版专栏均为特约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与“转自信息时报艺术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