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叙帖(局部) 怀素
书画艺术编者按:古人对艺术“风骨”的论述、评论、心得,无不高古精深,雅儒灵动,字字芬芳,读之醍醐灌顶,足见传统文化之宝贵!
诗人陆子写过一首题为《虎标本》的短诗:“一眼便能认出/你是神旺的老虎/没有皮看得更清/看这骨头。”惊心动魄的意象,不也在说诗吗?是的,诗也应有骨头,或曰风骨,即诗所蕴含的那种雄健有力、昂扬向上的正大气象,那面永远高扬在诗的军阵上空的哗啦掣动的大旗!
岂止是诗,举凡一切堪称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当然包括书法艺术在内,其中无不包含着或刚正挺拔、或凛然的审美风骨在。摒弃或忽视风骨的审美,无疑是有着严重缺失的不健全的审美。
最早提出风骨这一对文学艺术内容与形式最高要求的,应是一千四百年前南朝齐杰出的美学家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第二十八篇《风骨》中鲜明地提出 “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这样的论断。意思是说,惆怅动人的叙述情怀必须从有感化力量的风力开始,反复沉吟地铺排文辞没有比注意骨力更 重要的了。在这里,刘勰极其明确地将风骨推为一篇(部)文艺作品审美理论的首要地位。这一论述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不断引述并遵从,其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自隋入唐,书艺大兴。欧虞褚薛四大书家无不以各自独具鲜明个性的书法实践,证明着风骨之于书法的不可或缺。评欧有“若草里蛇惊,云间电发;又如 金刚瞋目,力士挥拳”之语;评虞则有“体段遒媚,举止不凡”之赞;对褚则有“字里金生,行间玉润”之誉;对薛则有“买褚得薛,不失其节”之说。而酷爱书 法、以帝王之尊竭力倡导书艺发展的唐帝李世民,在其为《晋书·王羲之传》论赞中说羲之书“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在弘文馆题文中又说“王羲之笔势如凤 翔阿阁,龙跃天衢,遒劲超逸”,如此之高的评价无一不是对王书呈现出的飘逸而又劲爽的风骨给予赞扬。李世民在《论书》中有言:“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 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在这里,他更是明白无误地指出骨力对于书法不可替代的统摄作用,即在内容与形式之间,骨力应该始终居于灵魂主导地位。 李世民关于书法重在骨力之说,还可从另一则跟他有关的故事中得到印证。《宣和书谱》说:“太宗乃以书师世南,然常患戈脚不工,偶作戬字,遂空其落戈,令世 南足之,以示魏征。征曰:‘今窥圣作,惟戬字戈法逼真。’太宗叹其高于藻识。”魏征是将戈字所表现的力道跟太宗自己所写字的笔力做过认真比较后,才得出这 一判断的。由此可见,骨力有无不是勉强可以得到的,它需要的是包括基本功在内的书家个人长期练就的综合艺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