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中国花鸟画远非西方静物画

中国花鸟画远非西方静物画

2015-06-16 10:40 文章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作者:梁照堂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梁照堂(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

中国画分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这样的分科明显,在现在的美术学院教学分科上便可见一斑,他们已经把这三个专科严格分类。而西方也有分肖像 画、风景画、静物画,但是西画的分法相对含糊,并不严格,这跟中国画有明显的不同。如果对应起来,中国画的“人物画”则相应于西方的“肖像画”,“山水 画”则相应于“风景画”,而“花鸟画”则相应于“静物画”。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分仅仅是概念上的对应分法,就从“花鸟画”与“静物画”这一项来说,无论从观念上,还是对艺术的认识上,它们都大不一样。西 方的静物画中,虽然也有不少花卉,但画面多为插在花瓶的花,而且花瓶大多数是放在桌面上,也有少数放在窗台上。无论是西方古典油画,还是印象派之后的作 品,均非为大自然中正在生长中的花卉。而在这一类题材中,虽然也有小鸟或者鱼类,但多数为动物标本甚至放在盘碟上的准备供人食用的鱼。静物题材中,水果占 主要,但摘下来以摆设之用为多数。

这跟中国的花鸟画有着质的区别,中国花鸟画完全是大自然活生生的,花鸟鱼虫都是生机勃勃,所以,自古以来花鸟画家有“造化生机”的追求。当然, 这个区别只是在画面上,更重要的区别在于美学观念和艺术看法。西方画家以在画面再现对象作为主要追求,虽然印象派之后的现代派画家已经不再是这样,更多是 探讨艺术本身,但主要还是在笔触和激情上的表达,而非重于对大自然的感受。中国画家表面在画花鸟,但其实是在画“人”,画人的内心,甚至“文化”,是喻物 寄情,寄托文人画家的情怀。

例如梅、兰、竹、菊、荷、松、柏,这类题材都是画家要借植物的生态特点,以中国文化的“比兴”,表达君子骨气或坚毅品格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是 一种反映民族中民俗文化的方式,例如画莲、鱼有“连年有余”的寓意,甚至有些作品直接画题就用此语。再如画鹤,则有松鹤延年的象征,而牡丹则寄托吉祥的寓 意。因此,在中国花鸟画中,无论是雅的高度,还是雅俗共赏中的“俗”的广度,都不会是单纯表现事物本身,而是在表现人的意念,甚至作者本人的情怀。而这种 追求,在西方的绘画作品中则非常少见,至少理论上极少发现,直到20世纪初,在西方文学艺术界中,俄罗斯文学家高尔基,才较明确提出“文学就是人学。”虽 然文学艺术作为表现人的意识一直都存在,但在此之前并没直接鲜明提出。而中国画在千百多年之前,便已被直接作为表达“人”“人格”的艺术受到历代画家的追 求,这样的追求,既是人格化,更是把花鸟题材“文化化”,既是画花画鸟,但更是在表现“人”,甚至更深层次地表现“中国文化”,这是我们中国画的优秀传 统。因此,虽然概念上,西方“静物画”对应的是中国“花鸟画”,但实质观念、追求上都完全不同。

作为花鸟画家,这方面一定要明白,现在不少花鸟画家都在“物体化”花鸟画,而非“人格化”,他们的作品非常表面,不少工笔花鸟画得像植物标本一 样,缺少了传统画家的人化文化追求。原因在于他们缺乏对传统花鸟画的文化认识和人格认识。所以,当今的花鸟画家要继承传统花鸟画的文化精神和人格精神,才 能真正体现花鸟画的精神价值。(梁志钦采访整理)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