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巡回画派与庸俗艺术(组图)

巡回画派与庸俗艺术(组图)

2015-06-17 10:41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列宾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列宾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巡回画派精品展是今年艺术界的盛事,那变幻莫测的风景、刻画入微的人像,都在炫示“现实主义艺术”的魔力。关于它的光辉历史,已经有很多学者为 大家做了充分的介绍,无需再述。于是本文意欲挖掘一段奇特的历史——19世纪的这些美轮美奂、意味深长的作品,如何在20世纪的艺术批评中,竟成了典型的 “庸俗艺术”?令人膜拜的特列恰科夫美术馆,曾是如何成了“一座专门收藏和展出苏联当代艺术——庸俗艺术——的博物馆”?   

让我们从现代艺术批评的源头说起。有一种不够可信的二分法:我们常常将画面的“形式”和“内容”分别讨论,它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互相依存却又 泾渭分明。譬如巡回画派的“内容”,可以是风景、人物、生活,而其“形式”则是近似欧洲印象派的绘画手法。在20世纪初,就像文艺理论中的俄国形式主义批 评一样,视觉艺术批评也发生了同样的转向。年轻的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在1914年出版的著作《艺术》中,试论了艺术的本质:

“艺术品中必定存在着某种特性:离开它,艺术品就不能作为艺术品而存在;有了它,任何作品至少不会一点价值也没有。这是一种什么性质呢?什么性 质存在于一切能唤起我们审美感情的客体之中呢?什么性质是圣·索非亚教堂、卡尔特修道院的窗子、墨西哥的雕塑……以及普辛、皮埃罗·德拉、弗朗切斯卡和塞 尚的作品中所共有的性质呢?”

贝尔认为,在所有的视觉艺术中,是“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他将“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 合,这些审美地感人的形式”称为“有意义的形式”。这个创见可以追溯到其老师罗杰·弗莱,他在1910年这样讨论塞尚:“他似乎触摸到了一个隐蔽的源泉, 在那儿,印象派赋形的整个结构瓦解了,一个有意义的与表现性的形式的新世界开始呈现。”

简言之,过去是“形式反映内容”,而今形式本身成了主角。这是一种革命性的创新,弗莱也因此被誉为“形式主义之父”“现代艺术批评之父”。到20世纪下半叶,美国最重要的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在其著名论文《现代主义绘画》中,从哲学意义上阐明了这种理论:

“现代主义远不只是文学和艺术之事……现代主义的本质在于以一个学科的特有方式批判学科本身,不是为了颠覆它,而是为了更加牢固地奠定它的能力范围……每一种艺术都得实施这种自我证明。”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