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局部)
邱振中书 李白《蜀道难》
唐 张旭《古诗四帖》
书法学习的传统方法往往诉诸感觉,飘忽难测。
央美教授邱振中认为当下应像学科学一样学书法——
看到好看的字体觉得心仪,但说不出好的原 因;临摹了很久的字帖,却始终感觉临得很牵强……很多书法爱好者修习多年,或许都有类似的“隐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与绘画比较研究中 心主任邱振中,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像一位几何学家、一位力学工程师一样,一毫米一毫米地研究书法书写的变化规则,最终将传统书法的技巧归纳成为167个门 类,写成了一本“奇书”——《中国书法:167个练习》。一位初学者可以像学习一门科学一样,踩着167个练习的“台阶”循序而进,进入书法博大精深的殿 堂。这种和传统迥异的学习方法,或许能为在书法之路上徘徊不前的爱好者们提供一条崭新的思路。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金叶
传统书法学习体验久远难寻
传统的习字之人,常常从楷书入手,永字八法也是必练的功课。其中也有不少前人总结的技法心得,但常让人有隔靴搔痒之感。“比如田章英先生介绍的 永字八法,里面所有的技法通通以某种事物动作为喻,如扬鞭策马、如啄木鸟的啄法、如引弓射箭……提到的这些意念对古人来说是日常的体验,对我们来说则是另 一种久远难寻的生活。我们需要更有操作性的指导原则。”有网友这样表述她修习书法多年来的困惑。
而邱振中用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将书法的书写分解为“167个练习”。这套循序渐进的方法中,没有任何的比喻和古老的谚语,而是详尽地分析:如何把握这种书写工具的书写体验。
练习要分为笔法、结构、章法和动力形式等板块,每一个板块又被拆分为若干细节。笔法的练习分为平动、腕动、提按、折笔和转笔练习;结构的练习分 为平行渐变、白空间分割等;章法的练习会涉及字的距离和连接方式的练习; 动力形式就是一个写字的人对于标准点画的习惯书写方式。在最初的几节课中,邱振 中基本不要求学习者蘸墨,而是让人先熟练操作手中的笔管,熟悉笔毫落在纸上,点在空中的状态,以及在干燥时、松散时、沾水时、蘸墨时各种不同状态下的书写 感受。书里安排的各种执笔练习,保障了书写者手腕的灵活度,各种图例把平时书写的即瞬形态定格给你看,帮助具象理解各种技法的细微特点。这套教程把传统的 偏于抽象、写意的书法讲授内容,变革为每个人都可以听得懂、练得了的分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