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锦堂先生著《中国古代文学》
在夏威夷大学三十年间,罗锦堂先后完成了《古代中国文学史》、《元人小令分类选注》和《英译元人小令百首》,以及大量的学术论文。其中学术价值最高、社会反映最好,又最能代表罗的学术水平的,则是近五十万字的《锦堂论曲》。
著名元曲专家郑骞先生在本书的序中写道:“予尝谓戏曲写作为我国古典文学较弱之一环,而戏曲研究则为治文学史者新辟之研究领域。正因前人为之者少,故后人可耕之园地甚多。锦堂酷嗜词曲,钻研不辍,至今二十余年,其寝馈于斯者不可谓不久。有积于中,必发于外。此二十八篇蓋即锦堂多年蕴蓄之发于外者。君正在盛年,复禀勤敏之姿,踏实着力,来日方长,则此论曲一集,谓之为‘云程始轫’,亦未尝不可也。”
广州南华工商学院教授牛先民先生评价说:“如果说,他早年的部分著作和译著是在倾听祖先的脚步声,那么《锦堂论曲》则是在同祖先对话,为祖先说话了。这本洋洋洒洒的大作,古今中西,涉猎之广,观点见解之独特,学术和知识性相揉之妙,文字之飘逸流畅,均为学术界所推崇。”
现略举书中观点,以求管中能够窥豹。在《中国人的戏剧观》里,罗锦堂用一副联语来总结人生和戏剧的关系:
人生如戏剧,或君臣,或父子,或夫妇,或朋友,仔细看来,无非生旦净丑;
戏剧如人生,有贵贱,有荣辱,有喜怒,有哀乐,曲折演出,不外离合悲欢。
据此,他认为,“中国人的戏剧观”,也就是中国人的人生观。
在《元人杂剧论略》中,罗锦堂提出了元杂剧兴盛的原因有四:文体本身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废除,社会环境的需要,民族压迫的刺激。
在《元人杂剧之分类》中,他将凌乱的现存元人杂剧归纳成历史剧、社会剧、家庭剧、恋爱剧、风情剧、仕隐剧、道释剧和神怪剧等八大类。
在《子弟与弟子解》中,他“认为元曲中的方言俗语,是研究杂剧的钥匙;必须想办法先得到这把钥匙,然后才可升堂入室,坐享其左右逢源之乐了。”
在《从宋元南戏说到明代的传奇》里,他勾勒出了“宋元南戏”演变为“明代传奇”的过程:宋室南渡之后,江南一带,本是中国的富庶之区,加以广州、泉州等几个大的国际贸易港,年年接济大量的关税,当日的财政,收入颇丰,不仅把江南一带,造成了高度的经济繁荣,同时形成了文化的中兴地。所谓诗人词客之流,也都沉溺于偎红倚翠,狎妓酣歌的生活中,大制其艳诗绮语了。就在这样的空气下,于是以杭州附近的温州地方戏为基础的“戏文”,便取得了普遍流传的机会。再由这种“戏文”,便渐次演变为后来的明代传奇了。
在《明代剧作家总论》中,他指出:戏曲作家地位的转移,及至明代,已到了士大夫之手;在他们当中,进士及第者至少有三十人。明代戏曲,像元人那样,好以市井俚语入曲的现象,已不复存在,而转向于修辞与藻缋的逞才弄巧方面去。明代剧作家的地域分布,比元代及清代都较为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