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号收藏网简称“壹” 李永广简称“李”
壹:您在全国玉文化研究及宝石鉴定方面是当多无愧的大家,目前已出版十多部专著,能否给我们简单介绍下镇平玉文化和玉产业的发展史?
李:镇 平玉文化有历史记载的在西汉时期,汉室宗裔刘崇被封为“安众候”,方位在县城北边安国村,也叫“安国池”,因是刘崇封地,又被称为“安国神”。1958 年,在刘崇墓出土发现“圭形玉铲”。经专家鉴定,此圭形玉铲为独山玉,距今已有5000千多年的历史,此后,又在南阳独下脚下,发现玉街寺遗址,这成为镇 平人最早关于加工玉的历史考证。
据明末清初的镇平县志记载和当地老人回忆,1914年秋,南阳镇守使吴庆桐看到石佛寺大仵营村玉雕艺人仵永甲的作品,惊叹不已,遂派人请他带手艺精巧的徒 工20余人到南阳,雕刻了如意钩、鼻烟壶、偏正花、玉石牌坊、福禄寿三星、十八罗汉、双凤朝阳等作品,并送给当时的大总统袁世凯,之后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 会,蜚声中外。1927年,印度商人经南阳玉器店老板介绍专程赶到仵永甲家中,买走独玉观音、罗汉、济公等数十件工艺品,使南阳玉雕名声大振,扬名海外。
但在民国时期,战乱频乏,人们的生活颠沛流离,玉产业十分低迷,玉雕艺人的生活难以为继,从民国后期至解放初,镇平的玉雕产业销声匿迹了一段时间。直到上 世纪60年代初,为了发展手工业经济,镇平县、石佛寺、张林、晃陂、高丘等地,以及贺营村、大仵营村等陆续成立玉器厂,生产的产品由北京、天津等地的外贸 部门收购后,出口换外汇,但整体规模依然较小。
镇平的玉雕产业真正的遍地开花在改革开改后,因原来社办、村办玉器厂形势变化,经营不景气,原技术骨干像种子一样撒落民间,呈现星火燎原之势。
真正有革命性的变化在1993年举办首届镇平国际玉雕节之后。当时县委政府很重视,时任县委书记的梁绪兴书记很有眼光,决定举办国际玉雕节,第一届玉雕节 效果非常好,产生了很大的轰动效应,第二年,开始与中国宝石协会联合举办,我被任命为组委会成员,带着邀请函去北京联系专家。此后连续举办了8届,市委市 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决定由镇平升级到南阳,由南阳市政府主管主办,活动的内容也逐渐丰富,包括精品展示、评奖活动、学术研讨等,知名度越来越高,促进镇平 玉雕产业越来越壮大。
目前,镇平从事玉雕产业的人群近30万,占到全县人口的1/5,从业人员遍布全国各地,仅在广东四会玉雕从业人群就超过5万人,还有广州、佛山、揭阳、云南、青海、新疆和田等地,镇平的玉雕从业人员均占了很大比例,仅是东北岫岩就有一万多人。
截止目前,镇平的国家级大师30多名,省级200多名,还有大批的青年才俊。随着镇平人走出去交流和学习,吸引了当地的地方特色,比如新疆的粗旷浑厚,岭 南的纤巧,苏州的隽秀,形成独特的中部风,洗刷了早年“粗大笨”、浪费原料的形象,整个产品结构形成三个层次,中高端各占三分之一,每个层次定位不同,高 端定为收藏极,多为精品;中端为社会主流人士消费,其余为旅游类、大众型产品。
在整个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均是以玉文化为载化,包括佛教文化、儒家文化等,在这些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造就了今天玉产业的发展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