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都是魅力惹的祸
木材来自树木,不同于陶瓷、玻璃、金属等烧结物——经历了火的锤炼,也不同于塑料、橡胶、纤维等合成材料——经历了多重提炼。树木经过阳光雨露的滋润而成长,最后成为大树、成为木材,本应没有贵贱高低之分。但是,由于木材数量多少、生长期长短、人为炒作、价值观等因素,在我们的社会中对木材就有了价值的区分。
英国家具史研究家玛格特(Percy McQuoid,1852-1925年)在《英国家具史》中,首次提出按家具用材来断代的方式。按玛格特的分类方法,英国的古典家具历史可划分为橡木时代、胡桃木时代、桃花心木时代及缎木(Satin Wood)时代。如果翻翻西方的家具史,不难发现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欧洲宫廷所使用的家具,大部分都是桃花心木。就像中国的皇帝偏爱红木家具一样(图6),欧洲宫廷对于桃花心木也情有独钟(图7)。
图6 明末清初十八世纪 黄花梨架几案
木材之殇
人们在赞美木材的时候,用了很多漂亮的词语,估计木材听了都会跳跃起来。可是,我们还会看到很多木材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木材也肯定在哭泣。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以及现代科技的进步,这种不公正的待遇愈加严重。人们不是常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吗,其实这个“材”字延伸到木材上也应该成立。
(一)成也胶合、败也胶合
自从合成高分子胶粘剂问世以来,胶粘剂已经成为木材工业的支柱材料之一,几乎到了不粘不成家具的地步——拼接、指接、贴面、封边,直至各种造假。室内的天棚、地板、墙壁,无一不透过木材的纹孔散发出气味,其“源泉”大多都可以追溯到胶粘剂的身上。不仅如此,刨花板、中密度纤维板等人造板行业,有时使用的原材料就是整根的原木。本来这种材料的初衷是有效利用木材加工的剩余物,可当剩余物无法满足生产量要求的时候,人们就将整根的木材削成木片,借助胶粘剂的力量成为规矩的板材。
这种“破坏一个世界、再建设一个世界”的理念,很早就存在于西方世界之中。西方人消费的牛肉,肉饼占有很大比例;西方人消费的水果,果汁占有很高比例,这些都是快节奏社会催生的产物。如果把木材都变成丝,最后的产品就是中密度纤维板;如果把木材都变成小片,最后的产品就是刨花板。从木材的利用率来看,这种方法确实有其道理,如果从木材的有效利用来看,不能说是一种万全之策。
2013年春季,关于成龙捐赠古建筑一事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其实成龙捐赠的不能称之为完整的古建筑,只能说是建筑零部件,这些零部件拆下来以后,可以异地再搭建起来,腐烂的也可以再补上。
由此笔者在想,现在用人造板建造的房屋、内装、家具等,是否还能赋予木材的第二次、第三次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