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画与诗:中国山水与风景的含义(图)

画与诗:中国山水与风景的含义(图)

2015-08-28 16:03 文章来源:99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画与诗”学术研讨会期间,海内外美术学者观摩中国古代绘画珍品
“画与诗”学术研讨会期间,海内外美术学者观摩中国古代绘画珍品

不久前在复旦大学举办的“画与诗:再论中国山水与风景的含义”学术研讨会,聚集了海内外知名的中国古代美术研究者,从多个角度探讨了中国山水画与风景的含义,从文学等多角度判定山水图像题材,讨论与山水相关的词汇、观念,以及画家对山水的运用,山水与绘画主题的关系等。本文收录部分与会学者的论文摘要。

风景的变迁——4至18世纪中国古文中的自然

邵毅平(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风景都是主观的,只是我们不注意。文学艺术中一切的风景,无不带上了作者的眼光;作者的眼光,又无不受制于他所属的时代;而时代又一直是在变的,所以风景也就一直在变。这样,我们看风景,其实也就是在看看风景的人,他们跟明月一起装饰了我们的梦;我们看风景,既是在看万象的演化,也是在看时光的流转……

一、宏大风景中的渺小个人。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嚆矢,六朝隋唐文学中的风景描写,经常表现宏大风景中的渺小个人,从而引发了中国式的“浪漫主义”。有了这样的风景与个人的关系,那么也就不难理解,从东晋开始产生、隋唐开始兴盛的中国山水画,为何总是让风景布满整个画面,而把人物都画得很小很小,成为风景中隐约的点缀,乃至初看之下竟难以找到。

二、“化外”风景的征服与臣服。进入唐代以后,伴随着唐帝国的征服与扩张,也作为“盛唐气象”的文学标志,对“化外”风景的“征服”意识,开始进入唐代文学的风景描写中。这种对待“化外”风景的“征服”意识,罕见于早先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也难觅于宋代以后的写景文。而换一种立场,换一种心态,换一种价值观,则“化外”风景不惟不需要“征服”,反而会成为无条件“臣服”的对象(此时“化外”、“化内”关系已经逆转)。比如,现代文学中经常出现的欧美风景的描写,就每每是“臣服”式的,而非“征服”式的。

三、风景背后的士大夫情怀。随着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古文运动以来“文以载道”的道统文学观的兴盛,在宋代文学的风景描写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内容,那就是风景背后所常常蕴含的士大夫情怀。

四、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风景。进入近世(明清)以后,中国最大的社会、文化变化,就是市民阶层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文化上、文学中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反映在风景描写方面,就是士大夫情怀相对消退,而风景开始具有了平民性,风景飞入了寻常百姓家。换句话说,平民也成了风景欣赏的主体,而不再仅仅是士大夫的专利;寻常百姓家也成了风景描写的对象,而不再仅仅是“经典”的非同寻常的风景。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