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田
参观书法展览,看一本书法作品集,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或与某位书法家畅谈,心中便有波澜,如何表述对展览、作品集、作品,以及对书法家的判断?呕心沥血与漫不经心的文字,读者的感受如何?关于评论书法的文章,有没有人看,什么人在看?
书法评论行当,市场一定小,也别想什么前途。书法家与书法界,对广告评论似乎举双手欢迎,退而次之,那些枯燥的论文,不厌其烦做笔法与墨法经验之谈的陈词滥调,还有博取评委欢心的巧招奇法,会以书法评论的名义展现于报刊与网络,在相当大的层面上侮辱书法评论,毁灭书法评论。
绝望中也会有光彩,那些在书法展览的边缘吹毛求疵的人,那些不在意利益得失的人,那些站着说话的人,以独有的审美辨析力,以点石成金的文字,常常触及书法与书法家的疼痛之处。可以讥讽他们没有考据的功夫,也不是教授,可是,那些火热、耿直、沉重、睿智的文字,恰恰是这个时代的缺失。
习惯歌功颂德的书法家,不是理性的书法家,也不是真正的书法家。书法评论的存在,是对缺点的放大,剖析艺术作品的缺点,我们就有可能看到自己的局限。超越的可能性,只有在这种时候才有可能完成。
不情愿暴露缺点的书法家,是书法界的大多数。当冷酷的文章出现,第一个想法,就是对文章作者进行痛击,以解心头之恨。如果有可能,让文章作者远离书法展览的场所。
问题没有那么简单,鲁迅说,辱骂和恐吓绝非战斗,愿意讲话的人,也做了充分心理准备,商榷、反击,诉讼状、行政手段,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一旦讲真话与人的尊严联系起来,任何结果都会忽略不计。
可说书法评论微不足道,也可做出如此结论,书法评论家不会成为公众人物,不能叱咤风云。这不重要,写作者也是思想者,写作者的兴趣在于能否在一幅书法作品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字与词,笔墨与感受,艺术生发与艺术境界,让作者和观众看到美,拥抱美,歌颂美。如此审美体验,自然会转化为对庸俗社会的批判、对自己的审视、对莺歌燕舞的怀疑。
利益共同体,利益攸关方,毛笔激动,墨迹也添加了激素,于是,劈天盖地的巨制,一泻千里的长卷,万人齐聚的笔会,拍卖行的明争暗斗,解构了当代书法的世俗景观。
书法评论必须了解书法的真相,从北京到香港,从普通书法家到装神弄鬼的大师,葫芦里所要兜售的药,产于何地,疗效如何,是真药还是假药,要说出一二,还要考量其中的危险。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对危险事物的观察与判断,要有充分的准备。因此,立体的知识结构,面对书法的责任意识,历史、哲学、美学、文学的修养,思想深度,艺术气质,现实敏感,都是不能缺少的。一篇有阅读价值的书法评论,也是一篇值得记忆的好文章。
“当评论家失去自信,便会规避风险”,“没有评论的城市永远不会实现其创造性潜能”,这是《星期日泰晤士报》专栏作家莱布雷希特喜欢说的。第一句话说给评论家,当我们觉得连篇的好话可以让自己舒坦,从而拒绝独立思考,与众生且歌且舞,未来会清晰吗?第二句话说给社会,一旦敌视任何批评,社会的创造性潜能何在?
(作者系书画评论人士)
来源:东方早报艺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