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那个暑期,一个题为“你就是艺术——波普艺术领袖安迪·沃霍尔作品展”在南京东路353号举行。2013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曾经就做过类似的展览,当时的展览标题为“安迪·沃霍尔:十五分钟的永恒”回顾展。
类似的还有,“传奇·毕加索艺术大展”于10月28日在上海环球港揭幕,上海世博园中国馆的“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尚历历在目。
如果说“达利”展的“撞车”现象是迫于不知情,那么扎堆做“安迪·沃霍尔”展和“毕加索”展显然是有意为之。这些民营商业机构似乎都将目光瞄准那些有限的具有广泛知名度和话题性的大师资源,却严重忽略了观众的审美期许。试想,再怎样牛的艺术大师怎能经得起如此的轮番轰炸?展览题材的同质化不仅提前破坏了高端艺术特展这个新兴行业的生态环境,也必将让那些刚刚跻身这个行业的民营商业机构付出惨痛的教训。
其次,非专业展览场地办展的局限与不足,严重影响观展效果与心理体验。
自“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之后,越来越多的高端艺术特展选择在一些商业综合体内举办。对于民营资本来说,选择商场的优势显而易见:不需要支付场租,也无票房的分成。要知道,举办一个高端艺术特展,场租是一笔很大的费用。比如,“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租用世博园中国馆,租金是1000多万元。去年,他们改而选择K11购物艺术中心举办“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最大的实惠是无需支付一分钱的租金。所以,节约场地费用,等于是最大程度地节约了成本,这是为何今年这么多高端艺术特展频频选择商场作为落脚地的根本原因。
当然,除了节约成本,商场交通便捷,还能与购物休闲娱乐结合在一起带来一定人气,但商场作为非专业展览场地,承接高端艺术特展的局限与不足不言而喻。场地的空间高度就常常不能满足作品展示的要求。“疯狂达利艺术展”中,有一幅尺度巨大的油画作品《意乱情迷》,高5.2米、宽11.5米。尽管外滩十八号楼四楼相比起K11仅有2.8米的层高来已经高了许多,但远远不能让这幅《意乱情迷》站直了,更不要说留有余地,无奈之下只能倾斜着放置,不巧前面又有两根水泥柱子挡着,严重影响了作品的观看效果。
再比如购票、等待、入场、疏散等空间的严重不足。去年“莫奈特展”期间,话题最热的是排队现象,观众们不断吐槽,为了看场展览需要花费2-3个小时的排队时间,且排队的地方既昏暗不明,又拥挤不堪。商场的性质,决定了不会像专业场馆那样去作展览方面的考虑与设计。
除此之外,灯光配置、运输通道、恒温恒湿、辅助设施等等都明显捉襟见肘。
9月25日,达利的大批杰作在上海外滩18号集中展出。
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孰轻孰重?长远利益与近期回报如何平衡?
“疯狂达利”展在1000平方米左右的展厅内展示近300件达利的作品,内容涵盖大型雕塑、巨幅绘画、黄金饰品、琉璃艺术及经典家具等,因此出现了许多极不专业的布展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