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浙川下王岗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蚕蛹 河南博物院藏
艺术评论:你提到的丝绸起源的这些文化契机也都是基于考古证据得出的结论么?
赵丰:对,这个考古证据还不光是从丝织品中,因为可以查到无数关于“天人合一”、“天地感应”的文献记载。比如张光直讲天地沟通的时候就讲到天地沟通有多少种方式,比如到高山像泰山之类的地方祭祀、封禅;有用药物,像喝酒也可以。还有的就是一棵大树,我们讲的扶桑树。这些考古发现实际上不局限于丝绸,因为丝绸发现得太少了,太珍贵了,所以不太可能有这么多的考古证据来支撑它,所谈的这个文化大背景还是从别的一些考古发现或文献记载中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再来解释丝绸天地沟通的那种作用,就很顺理成章了。包括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斌所讲的玉器,他说玉、帛之前是一个概念,都是通天、敬神的,不是普通的物品,这我觉得都是对的。包括我们这次展览的其中一个展品“龙蚕形玉”,躯身为蚕,首尾共8个腹节,蚕背上有一立鸟,或为象征太阳的金乌鸟。玉、蚕、龙在中国墓葬文化中发挥的作用有沟通天地、引导墓主或墓主灵魂升天等。这件龙蚕形玉非常罕见,是目前已知的最早代表蚕、龙关系的实物,也是说明中华民族的玉文化、龙文化、蚕桑文化的传播与交融的最佳考古实例。类似的以蚕形随葬的考古出土品还有很多,我们认为都算一种证据吧。
艺术评论:那么你认为丝绸去宗教和神格化,作为人们服饰面料普及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赵丰:我觉得是在战国时期,战国时候丝绸慢慢成为一种商品,成为日常生活用品。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这个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是那个时候丝绸生产开始越来越多了,因为刚开始跟这个数量不够也有关系,到了后来,丝绸生产量大大增加。从战国时候的书里面你可以看到,丝绸开始作为高端礼品馈送,我们也能看到丝绸大量出土。但是我相信在当时其实丝绸并没那么多,当时基本上人一生的积蓄在死时都下葬。所以你像那个楚国的墓葬,墓主不是特别富贵人家,就一口小棺材没有其他随葬品,但是他穿的恰恰全是丝绸。这说明穿着丝绸其实不是当时生前的普遍情况,丝绸在着装中的比例其实不可能有那么高,之所以那个时候一下子多了起来,其中有一个可能是跟宗教有关。当然主要是经济、技术发展到这个程度,所以它就可以作为一般的东西来流通,首先作为礼品,慢慢作为一种装饰材料,作为一种象征性的装饰材料(因为穿上丝绸衣服有颜色,一般看了就知道你是哪个阶层的,分得很清楚)。较之以前,丝绸是越来越普及了,但是到底普及到什么程度没有做过真正的研究,应该说是普通老百姓穿丝绸还是少数,像这次展览看到很多丝绸,基本都是残品,没有一件完整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可以推测当时丝绸的量是越来越大的,但可能还是没有足够大,虽然一般人也已开始用,但是用得还是不多的。
艺术评论:丝绸起源于中国也是国际上的共识吗?
赵丰:对于丝绸是否起源于中国,国外还是有人提出不同看法的,像IreneGood提出的丝绸起源我觉得就有一个定义问题,也就是说丝绸起源应该包括哪些,如蚕丝的利用我认为就不能叫起源。我们要把一些概念给理清楚。还有些国家呢希望什么东西都是自己起源,反对任何东西的外来说,这个就没有必要去跟他们说。但是比较重要的是,在丝绸之路申遗时,土耳其提出来说他们的丝绸比我们早2000年,但他们也没说依据,因为这只是官员的发言,我要等他们把依据公布出来之后再研究。本来我们以为这个都是共识,现在看来好像并不完全是共识,观点还是继续在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