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何桂彦:现代主义雕塑终结了吗(组图)

何桂彦:现代主义雕塑终结了吗(组图)

2015-11-12 13:20 文章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唐纳德·贾德作品

罗伯特·莫里斯作品

格林伯格为现代主义雕塑所设定的发展路径最终 还是失效了。从早期的极少主义艺术家对媒介的“物性”进行研究,再到直接使用现产品,现代主义雕塑似乎结束了自己的艺术史使命。当然,这个发展过程并不是 一蹴而就的,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平面到空间,从挂在墙上的东西到空间中物的转变。这个过程是早期极少主义的艺术家完成的。比如,唐纳 德·贾德、卡尔·安德烈、丹·弗莱文在60年代初就使用一些规则的、几何性的材料,再后来,他们开始使用批量生产的工业材料,如荧光灯、耐火砖、铁轨等。 第二个阶段大约在1968年前后,以莫里斯为代表的后极少主义艺术家,在创作中大量使用不规则的材料和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为了重申与现代主义美学的不同, 他们推崇“反形式”的原则。第三个阶段是伴随着“贫穷艺术”和“法国新现实主义”后来在国际上产生的重要影响,艺术家普遍地关注那些具有社会属性的材料, 比如垃圾、衣物、旧书籍等。对于“贫穷艺术”的艺术家来说,对垃圾和废品的使用,目的就是通过材料自身所负载的社会学信息来实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重塑艺 术对社会的批判,重建艺术与生活的联系,正是60年代那批艺术家反对现代主义雕塑的主要动因。

新的问题随之出现,既然现产品在雕塑领域得以 合法化,那么,就必然会出现“去雕塑化”与“泛雕塑”的现象。和西方现代雕塑有些相似,中国当代雕塑也经历了从写实向抽象,从技术向材料,从学院雕塑向当 代雕塑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呈现为三个历史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到1985年前后是第一个时期,其核心的任务是“形式革命”和实现现代雕塑的语言 学转向。第二个阶段是1985年前后到90年代末期。这个阶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西方的装置艺术曾对当代雕塑产生了强烈的冲击。1985年劳申柏格在中国 美术馆举办个展。这是中国艺术家第一次近距离地了解西方波普风格的雕塑。虽然说当时的艺术家对波普艺术并没有太清晰的认识,也没有将它与西方的大众文化、 消费社会的文化语境结合起来理解,更没有洞察到波普艺术背后的“反艺术”特质,而是仅仅将其当作西方后现代艺术的一个样式,尽管如此,劳申伯格以现成品创 作的雕塑(也可称为装置)同样赢得了艺术家的青睐和推崇。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