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何桂彦:现代主义雕塑终结了吗(组图)

何桂彦:现代主义雕塑终结了吗(组图)

2015-11-12 13:20 文章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徐冰作品

隋建国作品

可以看到,在80年代中期的创作中,以张永见 的《新文物——猩红匣子》(1986)、徐冰的《天书》(1987)、隋建国的《卫生肖像》(1989),以及顾德鑫80年代后期具有雕塑形态的装置作 品,它们或多或少地都受到了西方后现代艺术,尤其是装置艺术的影响。事实上,对于当时的一部分雕塑家来说,劳申伯格作品的意义,还在于触及到了雕塑与装置 的边界。90年代初,隋建国在创作《地罣》、展望在创作《空灵空》时已开始自觉地使用现成品。诚如前文所言,一旦现成品进入创作,就必然会打破传统雕塑的 边界。到90年代中后期,雕塑与装置的冲突更是有增无减,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海外兵团中的徐冰、蔡国强、张洹等在西方艺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他们的 代表性作品几乎都是以装置的形态完成的。2000年以来是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当代雕塑对时间、过程、身体、性别、观看等的强调,不仅拓展 了雕塑本体的范围,也让传统意义上的“雕”与“塑”等技法逐渐失语,加之受到观念艺术的影响,这使得当代雕塑与其传统形态相去甚远。

一方面,不管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按照艺术史 发展的基本逻辑,只要现代雕塑向当代阶段发展,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泛雕塑”的现象;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注意到,中国当代雕塑领域中所说的“泛雕塑”与 西方仍有本质的区别。首先,西方当代雕塑是在一个线性的发展轨迹中一步一步发展过来的。然而,中国当代雕塑却没有经历现代主义雕塑的太多洗礼,不仅缺乏像 西方那样有近百年的现代主义传统,而且,是在没有完成现代主义语言体系的时候,就直接从前现代跨入了后现代。比如,80年代初,中国雕塑界面对的主要任务 还是形式革命,然而,因为1985年劳申伯格的到来,同时借助“新潮美术”掀起的前卫浪潮,似乎在一夜之间,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就占领了中国当代雕塑界。

其次,西方现代主义雕塑在嬗变的过程中,始终 都未离开自己的批评与艺术史参照系。在形式批评——现代主义的系统中,从早期的罗杰•弗莱,到盛期的格林伯格,再到晚期现代主义的迈克尔•弗雷德,他们的 批评话语为现代主义雕塑各个时期的发展提供了批评与理论的支撑。譬如,在1967年《雕塑的近况》一文中,格林伯格就将极少主义的作品称为“非艺术” (no-art)。同样,弗雷德也对当时的“去雕塑化”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但是,与西方比较起来,直到今天,中国雕塑界也没有建立一个相对有效的评价 尺度与批评体系。简言之,由于没有经历现代主义阶段的太多洗礼,所以,当下的“泛雕塑”现象缺乏必要的艺术史发展逻辑的支撑;由于没有建立有效的批评标 准,对于许多人而言,将学院雕塑、现代主义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雕塑,当代雕塑等在学理上进行有效的区分仍然是有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泛雕塑”实际成 为了今天雕塑界鱼龙混杂现象的统称。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