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复制工程是由中国圆明园学会授权福建省清源丝绸艺术研究院作为唯一授权单位复制的文化项目。
“中国梦”--历史的使命
该项目旨在响应党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和“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展示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及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借助中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和“一带一路”发展之机,将中国丝绸艺术与中华历史文化结合,向世界介绍和展示中国,有助于激发爱国热情,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圆明园文物自1860年以来经历的被破坏、被掠夺、被盗卖、被散失的历史,并为圆明园遗址提供独特的沧桑见证。为把“圆明园遗址建成人类文明和谐纪念地”,推动世界“和睦、和谐、和平”做出贡献,圆明园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人类文明和谐纪念地”尽早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复制罹劫“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工程(项目)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部分作品参加“纪念圆明园罹难155周年”活动,进一步彰显丝绸文化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总理曾三次力保圆明园遗址。1953年周总理对住持党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杨献珍说:“圆明园这地方,总有一天会整理出来供国人参观的。国耻勿忘,圆明园遗址是侵略者给我们留下的课堂”。
1980年,中国圆明园筹委会(中国圆明园学会前身)成立伊始,宋庆龄、荣毅仁、习仲勋等国家领导人爱内的1583名各界人士参加的《保护、整修、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书》的签名活动,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倡议人中包括人大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政协副主席11人,部长、主任、司局领导干部113人等。如今,继续深入发掘圆明园的社会价值,积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是根据乾隆皇帝的旨意,在乾隆九年(1744年)前后,由宫廷画师、词臣绘制而成的40幅风景图。仅有一套,原存于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这套珍贵的彩绘图被侵略者掠走,献给了法国皇帝拿破仑第三,现存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图为《圆明园记忆》主编白日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王道成教授、中国圆明园学会副会长及北京大学阙维民教授、著名古建彩画专家王仲杰等专家与丝绸画艺术家陈荣浩共同研讨中国丝绢画的魅力。
彰显中国丝绸艺术魅力
丝绸,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源远流长,传承至今。丝绸与中国书画美术的关系更加密切,在纸张普及以前,绢帛与帛画的载体正是丝织品,传世唐宋绘画中大多数是绢本,不仅如此,丝绸、绢帛还常作为常见题材频繁出现在古代美术作品之中。
“绢帛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复制是以丝绸、绢帛等材料为载体,以享誉世界的“万园之园”圆明园为题材,在传承中国丝绸画艺术的基础上,选用新材料及新工艺综合运用手法进行制作。
2015年3月,中国圆明园学会会长刘庆柱、副秘书长要砾闵、中华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协会执行会长刘金富等领导亲自莅临福建省清源丝绸艺术研究院现场指导工作。
2015年10月18日,绢帛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一期工程“绢帛九州清晏”等10幅作品完成,在“纪念圆明园罹劫155周年纪念大会”上展出,获得与会中国圆明园学会专家及参会领导的高度认可和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