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文化名人挖掘谨防“过度化”(图)

文化名人挖掘谨防“过度化”(图)

2015-12-11 08:37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文化名人挖掘谨防“过度化”

舞台上,围绕孔子、苏东坡、李白等历史文化名人的剧目持续升温;荧屏中,借当下文化名人“一起秀”也成了部分电视节目的吸睛秘笈;而在全国一些地市,围绕名人的归属之争、故里之争等话题不绝于耳……在国家大力倡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文化名人自然有其在推介地域文化、传播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但对其挖掘与应用,还应杜绝片面追求“名人效应”“眼球效果”的过度做法。

笔者在某一剧目研讨会上就曾遇见这样的情况:为了做足“名人文化”这个招牌,某地市领导给出的意见置剧中人物、情境及创作规律等全然不顾,要求“原封不动地还原主人公生活”,看中的更是剧目将为本地带来哪些知名度和社会名望。这站在决策者的角度似乎无可厚非,但可以设想,倘若一部枝蔓庞杂、味道寡淡,甚至不如史书精彩的作品就此问世,有多少观众愿意买单?又如何承载文化传承的使命呢?说到底,上述管得太宽、太死的现象,都是政绩心理作祟。

另外,各地对一些文化名人的“哄抢”,也展现了在名人资源利用上存在的问题,“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四海为家,诸葛到处都有,炎舜遍地开花”的现象令人咋舌。有的地方为了看得见的GDP,只注重某位文化名人是否与本地扯得上关系,不问源流、不考去脉,不管是谁先拿来用之的态度,同样是对历史和文化缺乏敬畏的表现,不值得提倡。

文化传承重在精神内涵。在笔者看来,与其在“形象”“面子”上做些虚浮的工作,落入片面地方保护乃至冒进、功利的误区,倒不如以一种群众普遍接受的方式,深入阐发古往今来名人事迹背后的精神价值,让人们了解其于现实的意义及启示。平常多一些扎实、实在的工作,才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态度。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