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龙昌)
对于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们来说,几乎每一代人都希望能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突破,从而自成一格。但是对于自明清以来名家云集的核雕界,真正学习和继承好已经很难,如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思想和诠释方式呢?
须吟笙雕刻艺术纪念馆艺术顾问天鹰(应良成)先生认为:每个时代艺术家的创作都应该能折射一个时代的人心气象,并能用这个时代的人最喜欢的表达方式进行诠释,便可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正如唐诗宋词元曲一样,每一个朝代的文人们都可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自成一格,再创辉煌。而如何达到这一艺术高度呢?最重要的是要用心观察和体验世道人心和世情百态,套用一句关于写文章的名言,我觉得用在核雕艺术创作也是相通的——正所谓“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核雕”。
天鹰先生与须吟笙雕刻艺术纪念馆馆长须曙耀先生
功夫在诗外
中国古代重视文学教育,一般从小就开始训练写字作诗。其实我们做核雕这一行的,做得不错的不少从小也都是与美术、雕刻较早地结缘了。与古人从小作诗一样,我从小也是学习美术的。从美术职业学校毕业后,一开始的第一份工作也是与雕刻有关的——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做泥雕。后来到了深圳,专门给国外那些最受热捧的电影做艺术衍生品塑造。当年国外那些很流行的电影形象和演员,我都需要作出相当逼真的人物造像,这对雕刻功夫要求是相当高的。但我是一个喜欢专注的人,而且,看到别人做得好,我希望用心可以做得更好。因此我在那里一做就是十年。从普通员工、主管到高管,可以说在行业内也算是小有建树了。
可古人为什么又强调“功夫在诗外”呢?我认真查阅过相关文献,这个讲法最早来自陆游写给他儿子的经验:“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剑南诗稿》卷七十八)
陆游的意思就是说:他刚开始写诗时,只知道在用词、表达技巧、谋篇布局上下功夫,到中年才领悟到这种做法不对,诗应该注重思想、意境,应该反映这个社会的世态人心和人们的喜怒哀乐。一个诗人,所写作品的好坏与否,主要应该看其是否能蕴含独特的人生阅历、思想见解乃至其对人生的体悟,能给人以启发或达成精神心灵的共鸣。
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这个比较难。因为文字是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去诠释人的思想情感的,而核雕的语言在很多时候是无字之诗、无声之歌。如何才能真正地诠释人生的体悟呢?这实在太难了。但是不知为什么,我又觉得这个难题很有意思,我希望在我的核雕创作上也能体现这一诗歌创作的艺术思想。于是,我决定放下雕刻,从真正了解社会人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