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右)
中国画过去一直以师带徒的方式传承着。学生给老师叩首之后,还要递门生帖。老师收下门生帖这个学生就算是入了师门了。我们常讲的“入室弟子”就是这么一回事。
来源:微信公众号-博索艺术 (bonshop)
其实进了师门也没有什么理论好讲,就是帮着老师研墨,拉纸、漂洗颜色、涮颜色盘子。我过去学画的时候就跟几个师兄弟互相比谁更迟到,因为迟了就不用帮先生磨墨。中午还可以在他家混顿饭吃。我的老师会揪一个宣纸角擦酒杯,你一个他一个对酌。画画道理就那么多,几句话就讲完了。
最重要是看老师怎么画,遇到老师心情好给你画一张课稿,你就拿回去照着这个课稿画。画山水的老师他会给你示范:树怎么分枝,石怎么分面,水口怎么画,溪涧怎么画。像车零件一样,等把这些零件都做好。然后才讲经营位置,至于怎么样“气韵生动”那要看个人天赋。有的人出手笔下就有,有的人画一辈子也没有。
古代画论说这种人笔下带浊气,怎么解决?画论说多读书可以去浊气和俗气,然并卵!多读书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这些地方都不是老师能讲得明白的,他只好高举毛笔大叫一声;“悟啊!”。你要是问他怎么悟,他也没办法,只好瞪着眼看你接着大叫一声:“悟啊!”。这些东西跟打游戏通关一样,要自己打。你自己打通就打通了,别人说怎么打怎么打没有用。有的时候反而徒乱心智。
课徒稿是很有意思的一种传承方式。从倪云林到董其昌,李流芳到龚半千都有课徒稿传世。课徒稿实际是提供一种本派的图式,这个图式象个小生态。轻易不好动它,比如倪云林的树石它具有很大的排它性,不信你把它搬到董其昌的山水图式中试试就知道了。
现在美院国画专业大多数还是采用这种课稿方式在传承,但不像过去一对一或者一对数个学生。而是大课堂漫灌,老师以台上示范或者将在家画好的课稿带来用幻灯机投影了给大家看。有的老师商业意识不是很浓的,就将课稿交给班上的同学让他们一个一个往下传。但大多数时候就传着传着传没了——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在字画文玩市场上这种课稿又出来了。老师也得到了教育,下次上课再画的时候示范完了撕掉。扔字纸篓里,这也备不住有那些人将画从字纸篓里拿出来修裱好了,还能卖一回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