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歌(北京)
当代艺术是一个颇为立体的艺术门类。它不仅提供艺术想象的空间,也提供理论思考的维度。更重要的是,它突破形式本身的约定俗成,让想象力发挥到极限,把艺术的触角伸向了历史和社会。或许因为当代艺术的这种特性,使得它可以而且需要把艺术门类之外的精神生产也纳入进来。近年来人文、社会科学学者与当代艺术的结盟,特别是借助于双年展的形式把这些领域的探索成果与艺术展览结合,或许暗示了当代艺术的这种探索性格。
亚洲双年展,作为一个艺术探索的主题,尤其凸现了当代艺术潜在的可能性。博鳌论坛对于亚洲经济的论述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但是却并没有设定相应的文化论坛,这或许可以视为一个象征,它暗示了亚洲这一语汇在今天的现实定位:它几乎还不具备可以相对于现实而深入开掘的精神含量,关于亚洲的思考,基本上附着于直观意义上的亚洲现实的变化趋势。
或许正是由于这种状况,使得“亚洲”主题与当代艺术的结盟具有了特别的意义。或许,当代艺术为人文社科界的学者提供思考亚洲的平台,是一个极具启发性的思想史“事件”,它的暗示性甚至超过了它操作的内容本身——亚洲需要以高度的理论想象力加以呈现,而不仅仅是对一个地域性直观状态的模仿,这正与挑战人类直观鉴赏习惯的当代美术的工作习惯相契合;或许正因为如此,如何利用这个平台,也就构成了对于参与者知识感觉的考验。
我们为亚双展举办的系列学术讨论规定了“寻找亚洲”的主题,地理意义上那个确定的亚洲,仅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并不确定的对象,从这里出发,我们试图在多数亚洲国家组合起来的版图上,寻找那些可以让我们打开视野的媒介。
(孙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 美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