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趁着2015年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庆典,故宫文保科技部首度开放给摄制组拍摄,展示青铜器组、陶瓷组、纺织品组、木器组、漆器组、百宝镶嵌组、书 画组以及摹印等各部门的工作状况。是的,故宫有文保科技部,而且有细致的分工。不知道这点不奇怪,因为百宝镶嵌组的组长孔艳菊都坦言,自己“进宫”之前, 也都不知道故宫有这么个部门,以为故宫只是一个旅游景点!光是冲着探密,观众都可以看下《修文物》。
《修文物》·成果
从千年的菩萨像到乾隆的御稿箱
基本上,每集纪录片介绍2到3个部门的工作状况,而且不是按顺序一个个介绍完的方式来拍摄,所以有观众认为看起来有点散。其实,只要仔细观看,就会发现在每 个组的介绍过程中,导演都有着重介绍每个组修复某一藏品的过程,从中展现出每个组成员不同的性格、工作方式以及令人叹为观止的修复技法。不管有没亲自去过 故宫博物院,看《修文物》时都能发现惊喜,因为整部纪录片用了不少特写镜头展示故宫中的名贵藏品,同时还展示这些藏品被修复的过程。
譬如首先登场的钟表组。在故宫工作三十多年的师傅王津与大学毕业后工作至今不满十年的徒弟亓昊楠,两人合力修复了清朝时期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当时的钟都 有各种奢华的造型,譬如这个钟外形堪比一个小型农场,上面有铜做的7、8只鸡、狗、鹅,还有在小屋里纺织的村姑、小桥流水等等。经过王津师徒的修复,这个 钟一到点,“农场”里的所有动物都会动!观众看着他们如何一步步把这些原本失去演艺功能的水法钟,重新变回当年乾隆观赏时的状态。
陶瓷组将缺了身子、尾巴和耳朵,只剩头、脚等碎片的三彩马,透过借鉴资料、史料,一部部还原成完整的陶塑。木器组为嘴唇残缺、断了两根手指和披帛的辽金时期的 菩萨神像复原到看不出修复位。漆器组自己调灰胎、颜色,将因日久失修而发黑的乾隆御稿箱,慢慢刷出其原本的红色!
最令人赏心悦目的,还是第三集展示的字画组的内容。组长杨泽华带着一群年轻人,修复一幅乾隆给母亲崇庆皇太后过80岁大寿的图。他除了用传统的“温水洗画、接裱纸、补画”等手 艺之外,还运用现代仪器探测画中颜料的材质、矿物元素等。而修复后的画最终还透过扫描归档,高清扫描的名画在电脑中可以随意放大,观众可以跟随杨泽华的介 绍,观看每一个细节。
《修文物》·匠人精神
没人能一下适应,但适应后其乐无穷
除了国宝展示以及“修文物”的手段揭秘,《我在故宫修文物》最有人味的内容,肯定是“我”的展示。透过导演的镜头,观众不仅发现这群修复师不是白发苍苍的老 人,而且还有从学校毕业到“进宫”成为修复师的过程以及心态的调整过程。观众惊喜地发现,原来在日益浮躁的社会环境中,故宫里还有一群耐得住寂寞、潜心磨 炼技艺、充满“匠人精神”的年轻人。更令人惊喜的发现是,“匠人精神”原来是可以从无到有培养出来的。
故宫文保科技部各个组都采用古老 的师徒制,但每个组的历史各有长短。像书画组已经传了四代人,而纺织品组2009年才成立,因此并不是每个组都有五六十岁的老师带着二三十岁的徒弟。年轻 人都是从诸如中央美院、中央戏曲学院等各大艺术院校毕业的,然而,看着他们或独立或跟着老师傅学艺的过程,观众都会发现,他们身上没有时下年轻人常有的浮 躁心态。当然,他们也相当活泼,同事、师徒之间也经常有开玩笑。譬如纺织品组成员都是三十来岁的女性,她们就对着镜头感叹,做这份工作夏天不能开空调,平 时不能擦粉底、喷香水、化妆,也不能做指甲,但她们抱怨完也会笑着说,自己素颜也挺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