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康,广东顺德人,1944年6月出生于广州。1981年任广州画院专业画家,后抵南京教学国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中央书画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民进广东开明画院副院长、广州中国画学会名誉会长、广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大型美展,曾赴美国讲学,并举办多次个展。出版有《陈永康花鸟画集》等。
陈永康:内涵特质彰显人文本色
文/李人毅
画家陈永康的作品深受社会的广泛欢迎与喜爱,从首都北京天安门的收藏到普通民众的房间布置,从入选高品位的国家学术展览中获奖的鸿篇巨制到收藏爱好者把玩的扇面小品,真可谓融合了不同审美情趣而雅俗共赏,穿越不同经历界限而老少咸宜。
陈永康的艺术追求同样得到了美术界同道们的赞许和理论家的关注而好评如潮:有人说他寓巧慧于天成,构筑一个属于自己的艺术空间;还有人说他以思索、更替、随和的心态拓展出怡人畅美的境界,为花鸟画焕发了生机;称其为以大美情怀而呈现出具有“后岭南画派”遗风的学术特征,给予了他较高的学术定位。
《高秋》陈永康
应该提及的是,陈永康的作品内容都是大家画熟的题材,技法也是前人传下来的笔墨形式,既无奇异惊人的构图,又缺乏撼世拔俗的学术创新,但为什么能得到受众的喜欢和业内的推崇呢?
这种反差的原由,就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的理由。
陈永康作品的最大特色,就是其作品本身所透出的文化内涵给受众带来的感官享受。这种享受来自视觉上的舒服感、内容上的亲切感、形式上的秀美感和笔墨上的节奏感。由此形成了艺术家陈永康作品的内涵深邃隽永、外在富丽健康的学术品位,这是由作品的“骨秀”内涵的特质所决定的。
“骨秀”是诗书画的最高境界。一幅画的“骨秀”,秀在气韵中。而气韵的由来则是艺术家在天赋基础上饱读诗书积累孕育而生发的,直接彰显于艺术行为过程里,负载内敛并溢彩在作品中。
陈永康的“骨秀”特质是如何形成的呢?还是走进陈永康的作品中来寻求答案吧。
统观陈永康的作品,其主要特点是淡雅清新。清是灵动通透,新是鲜明响亮。能呈显清新之面貌,来自画家用笔墨营造出的淡雅氛围。他作品另一个特点是形神兼备。形是花鸟造型生动,神是画面气韵生动。艺术形象能够生动传神靠的是笔墨功夫,笔墨功夫看似技术层面的东西,实则来自画家艺术追求和基本素质。这一追寻,从原本说画谈作品中很自然地回归到人的身上来了。
画家的“骨秀”特质,是其审美追求使然。更是画家坚定的审美追求引领下造就的艺术风格得到了受众的认可和喜欢,达到了画家的追求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
陈永康认为,画中国画的基础是书法。强调写意要有书写性,且画中要有节奏感。
对于节奏,画家是这样诠释的:主要靠笔下的浓淡干湿和疏密聚散八种因素,而这八要素是靠写画——即写心来完成的。
《花月影》《喜上枝头春意闹》陈永康138.2X69.5
写心,要有好心境。
对于心境,陈永康追求的是一片空明清静之境地。
对于神韵,画家陈永康理解为:得天地之朝气,藏山川之灵秀,聚江海之雄浑,汇人心之精神,融于笔端,神韵便不期而至了。
在这一境地中,画家显然在追求着自己向往的终极目标——意蕴中的神韵。
所谓意蕴中的神韵,也就是国学大家王国维所说的“骨秀”。
“骨秀”特质,来自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中的文化学养的深厚。
陈永康在艺海泛舟,困难和磨砺是显而易见的,但他选正方向就一往无前迎难而上。他立志以传承中华文化为使命,扎扎实实学传统,在继承中求发展。在这几十年中无论各种思潮多么凶猛,他能排除干扰坚定走自己的路。他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
向传统伸手在于继承前人的笔墨精华,在精通熟练后拓展和深化笔墨的表现力,形成新的气象。
陈永康忠实于先哲的艺术成果,如默守家园的求索者。如果说传统是一座古井,他用自己的努力,把一口古井掘深,并流淌出新的甘泉来。
艺术家的贡献在于继承中把丹青的领域拓展了,走向更广阔空间来弘扬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以中国画骨子里的文明气息和秀美的表现形式相结合,标识着古老文化硕果在当代的魅力显现。
这就是“骨秀”的内涵外延。
陈永康作品的骨秀意蕴,还表现在简约中见博大,平淡中见精深,往往笔不到时意已近。他的作品还呈现出通篇流利顺畅的书写性,不论是巨制还是小品,都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读来舒适隽永,让人产生视觉愉悦。
陈永康作品的“骨秀”内质,主要是靠笔意来传达的。他的用笔看似豪放,却森严有度,一放一收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这笔这墨在他看来不只是技术了,而是与身心融合为一体的情感表达和文化的释放——非此难有神韵。而且,画家在用笔用墨上,已经达到了惜墨如金的程度。
《玉堂双鸠》陈永康179.8X59.8
陈永康的“骨秀”,是在对比中存在的。他的作品没有恶墨俗笔,没有给人不愉快不舒服的感官刺激的随意涂抹,有的是靠神韵统领的笔墨追求。
应该指出的是,陈永康所处的人文环境是产生骨秀的天赐沃土,他身边一大批画家都呈现“骨透”之特质,这使得岭南画派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充满了张力。
还应该提及的是,陈永康艺术成就的取得,来自他那“老实学问”的人生状态。凡与之接触的人都盛赞他的人品和人缘,这给予我们以更深的启发,在他的作品中读到了他谦虚地学习与吸纳前人的艺术成果来发展自己的艺术求索历程,同时,对他的成功有了最为简捷的感悟:
骨秀来自学养。
德操也是学术。
(本文发表在2009年《中国书画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