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经济大潮中,“去库存”成了众多行业中的热词,“产能过剩”更是在煤化工、风电制造、钢铁和水泥等诸多行业凸现出来。在市场规律中运行,便要承 担市场带来的风险,没有特例,古玩市场亦如此。近期,记者在走访古玩市场时发现,无论是纯古玩小摊点,还是在古玩市场中占据半壁江山的古玩专营店,都是人迹寥寥,想“去库存”,有价无市。而同一市场中,打着古玩旗号销售工艺品的摊位倒是人气十足。未来古玩市场究竟何去何从,专家们给出了看法。
古玩市场的别样冷清和热闹
古玩市场是什么地方?在很多人眼中,这里应该是一个可以淘到古董的地方,行业内习惯称之为捡漏,也许几百元淘到的东西转手以几千元甚至更好的价格出手。 据了解,在北京城的某古玩市场,曾经就有一位专家淘到了清朝的古董,经验证,确为真品。尽管之后各种真假物件便都搭着这辆顺风车出现在了市场里,但是不能 否认,这里有过或者说是可以淘到真迹的,只是要看你个人的眼光和运气。
现如今,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淘宝”的神秘感 依然存在,可是变化的是,人们的口袋以及对整个市场的信任度。近日,记者在不同时间段走访了一些北京的古玩市场,发现大部分古玩市场多是古玩与大众工艺品 混合经营,在某种程度上,真正称得上古玩或者具有古玩元素的纯古玩物件占的比例并不大。如果一定要在古玩市场里找出一些所谓的古玩物件的话,那么传统钱 币、陶瓷、玉器、奇石、根艺、票证、像章、琥珀以及各种串珠等算是不少古玩市场最常见的物件。
摆摊的小贩繁多,但是人 气寥寥,这是周一到周四古玩市场的一大特色,冬天更让原本人流稀疏的市场增添了几分寒意。不少古玩小摊贩在棚挡展区苦等买主,有的聚堆儿取暖,有的冷得直 在地上跺脚,还有的干脆穿上大皮袄、戴着耳机在摊位前蜷缩着。在市场中,记者见到了一些老人在“淘宝”。张大爷家就住在北京某古玩市场附近,没事就来市场 溜达,但是他经常把自家收藏的个把物件拿到市场来卖,却少有购买,用老人家的话说,“古玩市场上的物件真假难辨,自己一般不会轻易买走”。
古玩市场和其他市场不同的是,完全不用吆喝。冷风中,不少摊主把自己包裹成了粽子闭着眼睛坐在摊位前,对于有意者或者在摊位前对某一个物件端详久了的, 摊主才会微微睁开眼睛瞭上一眼,对于貌似真感兴趣的买家,才会搭腔“喜欢吗?喜欢就拿走吧!”在一古玩摊位前,看上去好像都是某些出土生坑的物品,有铜 钱、沾着泥巴的旧瓶子、旧罐子以及清朝的墨宝等等之类的物件,一消费者正端详着写有“康熙十八年”的砚台。“这是康熙年间的吗?”消费者问。“反正是清朝 的”,摊贩答道,并叮嘱这个物件900元。看得出来,所谓的古玩小摊贩,对古玩懂得也着实不多,对于宝贝认识不深,宝贝具体真假没有人能搞得清,这也就是 行内人常说的,古玩市场有时候也可以捡到宝贝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