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王进玉:疲软的中国当代艺术

王进玉:疲软的中国当代艺术

2016-01-27 10:01 文章来源:新浪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王进玉

如今,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名称、主题、作品形式等不断翻新,表面上看似热闹,但细究起来,则更多的表现出换汤不换药、后劲不足、停滞不前的疲软现状。

很多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尤其是从八五美术新潮中走出的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如今其创作观念、表现手法等很多方面都显露出固化、程式化的问题,呈现出不断重复、吃老本的状态。他们中有些人的作品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锐气和对求新意识的渴望,面临底蕴不足,黔驴技穷的困境。在他们潜意识里,似乎认为自己在当代艺术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声望和地位,换句话说,他们感觉自己已经对当代艺术做出了贡献,所谓的使命已经完成。因此,他们艺术创作的惰性油然而生,进而直接导致了他们作品中新灵感的枯竭,以及创作新深度的浅尝辄止。

毕竟当代艺术在中国真正的发展也不过三四十年时间,并不成熟,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局面、系统和脉络。中国当代艺术的理论和实践,基本都还是停留在个案创作与个案研究上,并没有建立起来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可供参考的、较为成熟的创作实践案例。更为关键的是,至今还没有真正形成令人十分认可的、具有本土文化特性与符号特点的中国式当代艺术文本。

之前三四十年的当代艺术创作,毫不客气地讲,大多是对西方现代艺术的东方再现,或者是在艺术形式上的一种混合杂交,尤其受到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的影响,中国的当代艺术作品在观念和形态上都带有明显的“西方色彩”,而缺少原创性。目前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大多数处于较为封闭和“自恋”的情景之中,虽然活动很多、展览不断,那不过是些场面上的应酬,缺乏彼此间真挚坦诚的沟通和交流,无论姿态、观念还是情怀,开放性和包容性都远远不够,很难形成一股力量和阵营,也很容易使个体创作陷入闭门造车、孤立无助的境地,甚至走进死胡同。

众多现当代艺术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在“刺激”中诞生与发展起来的,不仅需要大环境的刺激,也需要自我内部的刺激和深刻的反省。中国的“85美术新潮”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它是和当时整个社会相关联的一个艺术思潮,在西方哲学思维背景下,批判、反省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价值观,并试图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找新鲜血液,以探索中国绘画新的出路。西方一些艺术现象和流派的诞生与发展也是如此,比如浪漫主义作为对新古典主义的反叛而诞生;印象主义拒绝当时学院派的“再现自然”传统而发展起来;达达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登上历史的舞台,宣称应该以一种更具破坏性、更玩世不恭以及更解放的方式接近艺术,等等。所以太平淡、太安逸的内外部因素都成就不了当代艺术,艺术家只有不断地被刺激、不断地求新求变,当代艺术才会具备活力,根基也才会打得更深更牢,才会具有广泛而长远的发展和影响。否则,只会出现疲软、停滞不前,甚至青黄不接的状态。

为什说是青黄不接呢?我曾在《新艺术需要不断刺激》一文中写道:年轻一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一代,他们虽然思维活跃,能对古今中外的艺术思潮、美术现象、绘画流派等全面了解,但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变了,其整体从艺心态也会随之改变,他们没有改革前后环境变化的切实经历、体验和被刺激,更多的是被当前的艺术资本市场影响、冲击和左右;缺少在生活中甘于寂寞但在创作上又不甘于平庸的进取状态,却更多的拥有现实中名利思想和世俗情怀;缺少艺术本身对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应有的敏感和视角观察,却坠入耍小聪明、小智慧,玩小观念、小情调,使小手段、小技巧等“小家子气”的创作思维与模式中。所以,这也是为什么85美术新潮中的艺术家及当时的作品,更能够让我们产生共鸣,而之后少有新的、具备一定实力和水平的、能走进我们内心的、带给人以感动体验和震撼力的作品的原因。

从事当代艺术,任重而道远。倘若不求深入地探索和创新,不在思维观念上做出改变,不在作品的人文性、思想性上做足功课,而只在表面形式上大做文章,当代艺术后劲不足的疲软现象将会一直持续下去,其发展的前景也将十分令人担忧。(注:本文作者王进玉,知名青年学者、艺术评论家)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