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陈丹青:续上一炷文学的香火(图)

陈丹青:续上一炷文学的香火(图)

2016-01-28 16:24 文章来源: 工人日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1994年1月9日,木心在陈丹青当年纽约的家里为身处海外的艺术家们上完“世界文学史”的最后一课,结束了他历时五年的文学“远征”。木心辞世 四年后,也就是2016年的1月9日,借木心逝世四周年专题纪录片《归来的局外人》问世之际,陈丹青携文化学家陇菲、作家李静、青年纪录片人杜鑫茂再次畅 谈并追忆木心,共同缅怀这位思想的漂泊者、流浪者。

纪录片《归来的局外人》是凤凰纪录片、凤凰文化为纪念木心逝世四周年精心制作的一份 礼物,也是对这位处于主流文学圈之外、遗世而独立的文人前辈的敬意和缅怀。纪录片取名《归来的局外人》的灵感,始于梁文道为木心《文学回忆录》所写的序 言,木心和“文坛主流”截然不同,他不但在谈文学史的时候是个专业门墙的局外人,就算身为作家,他还是一个局外人。他平视世界文学史上的巨擘大师,平视一 切现在的与未来的读者,自在自由、娓娓道出他的文学回忆。梁文道以“局外”一词归结木心之于中国文坛的尴尬处境,道出了一个精神的流浪者之于文学的叛逆与 纠结。他是一个异类,是一个矛盾体,这一点恰巧被纪录片人敏感的捕捉到,于是片中便呈现出了这样一个文化遗老的背影:归来的木心在苍茫的雪地里艰难行走, 背影正渐行渐远……

尽管木心是一个精神的流浪者,一个没有根的人,但这依然没能阻挡住学生陈丹青对这个可爱老头儿的喜爱和推崇。在陈丹 青的“打捞”下,这位生前孤独、“与世隔绝”的落寞文人、画家复现于公众视野,像划破长空的一把意外射来冷箭,带给中规中矩、已形成传统定势的文坛一阵不 小的骚动。“2006年我第一次在国内推介木心时,知道他的人很少很少,能读懂他的人更少。木心《文学回忆录》出版以后,社会上开始出现一些说冷话和嘲讽 的人,很少有人主动走近他,只有不超过10个人肯定我的做法。时至今日谈木心仍然是困难的,他在别人眼里是一个小众的人,一个矛盾而寂寞的人,但在我看 来,他是一个很滑稽很好玩的人。”陈丹青说。

针对学界对木心的议论与褒贬,陈丹青则不做任何评价,“我几乎从未评论过木心的文章和绘画,只谈与他的交情,整理他的作品和回忆录。”陈丹青说。 他言语间总在怀念与木心相处的点滴,尤其是与木心生前讲话时言语间那种优游嬉戏、沁人心脾的语言方式。“木心写文章时字斟句酌,但生活中说话非常市井,他 生前一天到晚跟我讲笑话,到临死还在讲笑话。木心去世后成天逗我的那个人没了,一种说话的方式从此失去。”陈丹青坦言,过去的江南人是很会讲笑话的,如今 这个传统却没有了,语言变得越来越乏味和同质化。

除了语言的生动性消失外,陈丹青认为传统文人的个性也被同质化淹没,重新认识木心正是 要续上一炷文学的香火。在他看来,尽管华夏文明和现代文学的种子在今天依然兴盛与活跃,但就文化传统的丰富多元性和精神文脉的个性而言,有些传统文脉仍然 处于断层状态。“比如,国人现在拍摄的民国题材电影为什么越来越不像了,因为传道的相似性导致某些文脉和基因中断了。电影人若想了解民国时期的文人什么样 儿,可以把上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的老电影找来看看,便可从中窥见民国人的影子。我很羡慕今天的欧洲人依然能再现十九世纪和二战时期的电影,比如英剧 《唐顿庄园》,拍摄者没有一个是贵族、没有一人伺候过那样的公爵,可他们拍的太逼真了。如今,我们用影像重新演绎90年代的生活都不像了,更别说再现60 年代、40年代的生活了,有些真实消逝得厉害,今人已难以复述和再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有些文脉是没有承接上的,需要后人续接文明的香火。”陈丹青 补充道。

而在陇菲看来,华夏文脉是不会中断的,一支戏曲、一首歌谣、一篇诗歌、一篇文章就可以把文脉传承起来。“只要有人怀着一颗虚怀若谷、童真、未被污染的心灵,并将文化内化为自己的灵魂,文脉自然而然就接上了。”(赵凤兰)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