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绘画艺术本不必与照相争工

绘画艺术本不必与照相争工

2016-02-03 13:51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艺术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刘二刚

自说自画

上世纪六十年代读毛泽东诗《登庐山》有“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后面打的是问号,有的说这是批判虚无主义,有的说是批判唯心主义,有的说不是批判,是赞赏其浪漫主义。我当时想,这些“主义”的概念与我画画有多少实际意义呢?我倒是很想知道这个陶令陶渊明先生。

直到1979年,我终于在古籍书店购到了一本中华书局出版的《陶渊明集》,才翻几页,就爱上了这个隐士,说他隐士,其实是他四十岁以后,他已看惯了乱世,“有志不获骋”,岂能为五斗米而折腰,于是拂袖而去,以躬耕自资,以诗酒抒怀,顺其自然。他的诗当时并不为人重视,直到百年后才影响愈来愈大。尤其这篇《桃花源记》,开天辟地,竟发现了这么一个和谐的理想乐土。这要比英国托马斯的“乌托邦”早上一千多年呢。我把文抄录于纸上,随身携带,不下读过几十遍,是什么情结让我这么爱读呢?还真说不清。

其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文艺界正从“文艺为政治服务”、“为无产阶级服务”走出来,各种文艺思潮和形式的出现,打破了多年的沉寂,令人想不到的是,社会从一个不要文化、狠批臭老九的年代,转而又是唯学历、文凭是举的教条怪圈。接踵而来的是争名夺利,钱权交易,造假诈骗,环境污染,人的道德底线和信仰已不知何在。生活怎么使我们总是有太多的无奈呢。此时,看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先生,我不禁释然,那时他面临的社会应该更艰难,更复杂。先从自我做起,去选择一种适合,天空自有一片青天白云。

在这转型时期。我的画画梦如何走下去?内容与形式,创新与继承,现实与理念等问题都考验着各人的艺术主张。上天既然赐福我以画画做饭碗,尽管位卑人微,我没有理由滥竽充数。大浪淘沙,我在当今绘画主流之外见到了转机,眼前的《桃花源记》,正好像“他山之石”,火花一闪,一下就打开了我绘画创作的思路。

绘画艺术本不必与照相争工。它更可以是梦幻的,超然的,返璞归真的,某天某日暗合到了,就是缘分。你看“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我好像看到了一幅幅美好图景。

后来我过洞庭湖,下榻桃源县,便去寻找传说中的“桃花源”,可惜不及陶文之万一。石门上有联:“误入秦人洞;奇闻说到今”。是知文学艺术中的许多精彩世界,不必都是现实中的,画不仅是画,还要给人以想,使人心向往之才是它魅力之所在。于是我“自我作古”,一画而不可止。

如今有朋友问我:你画中无尘、无事、无争的快活老头,仙境般的奇山异水,从哪来的?怎么愈画愈来劲呢?我想说是读书,但比我读书多的有的是,我想说是行路,但比我行路远的有的是,那么就应是《桃花源记》给我的灵气了。我从《桃花源记》中找到了一种艺术语言,找到了自由、夸张、简约的画法,也找到了中国画的养生之道。

桃花源里真的可以耕田呢,不足为外人道也。

(作者系画家)

来源:东方早报艺术评论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