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前人在紫砂花货领域都只是处于不断模仿并继承之上,而到了蒋大师,为何能够到达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许艳:蒋蓉年青的时候就感悟到,艺术成就并非一味仿真。一丝不苟地写实临摹只能出工匠,惟有创造才是艺术,才能成气候,才有出路。紫砂艺人仅仅停留在模仿阶段,即使技艺精湛,也不过是工匠,要成为紫砂工艺大师,必须走创新之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
所以蒋蓉在1956年进入紫砂工艺厂后,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创作新品,培养新人方面。许多创作的精品被周总理作为国礼赠送外宾。
记者:人们评价说,蒋蓉已经把自己的生命完全融入她的创作中。蒋蓉的创作不只是简单的为了创作而创作,创作变成了一种感情抒发和内心流露了。
许艳:是的,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了。 她的紫砂艺术品使人们忘却了紫砂材质作为泥巴的本来属性。
她要么沉稳,活跃起来呢又像个孩子。
她这个人真是一点城府也没有的,非常透明,很童真。 或许正是这样简单的心境才使得她能够真正的融入到紫砂创作中。生活是她创作的源泉,机灵的松鼠、飞舞的蝴蝶;甜美的枇杷、水灵的红菱、荸荠,大自然的一花一叶、一虫一鸟都引起了她浓厚的创作兴趣,都被她交织进五光十色的创作意境之中,最后都 成为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
记者:蒋蓉大师是怎样走上了紫砂之路的呢?
蒋艺华: 首先是家传的原因,我的外公以及叔公蒋燕亭都是清末民国时期非常优秀的紫砂艺人。第二呢应该说是一种天赋了,是老天的安排,也是一种缘分吧。11岁的时候,通过那双灵巧的手,拍、打、捏、旋、括、磨,一只壶坯便被她拍打括制了出来。一团紫砂泥会变成坚强的犀牛,变成活泼的小猴小兔,变成蟋蟀、蝈蝈、土狗,活灵活现。
记者:哪些人和经历对她的制壶生涯产生了影响?
蒋艺华: 我记得母亲经常提起她的伯父蒋燕亭。当初能去上海,也是因为伯父
蒋燕亭。有一次她的父亲去上海看望专门制作仿古紫砂的伯父蒋燕亭,带去了她设计制作的两件作品,伯父蒋燕亭的老板看了又看,惊喜这个小姑娘有天分,立刻要她到上海店里帮忙。
到了上海,她与伯父蒋燕亭一起学习仿制传统紫砂名家的作品。在精通传统紫砂工艺的伯父蒋燕亭的指导下,她对紫砂陶艺的传统技法有了深刻的认识,
技法精湛,仿制的作品几可乱真,获得了行家的好评。
在母亲的艺术生涯中,上海那段经历应该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转折点。
记者:花器制作造型创意很关键。好的造型来源于好的创作,好的创作基础源于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研究,蒋大师是如何关注生活中的一草一木的呢?
蒋艺华:生活中的一草一木总牵动着她,激荡着她的心胸,也充实着她的世
界。她不爱逛街,不喜欢一般女人那样的家长里短,也不看重市井炊烟里的寻常生活。偏偏就是喜欢那些旁人不太注意的闲花小草,甚至小螺蛳、小虫子,好像不需要刻意去寻找题材,天生有一种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的感情,正因为如此,才能在造型世界 取得如此高的成就。
记者:1983年春天,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来宜兴主办陶瓷造型培训班,蒋蓉以65岁高龄成为该班年龄最大的学员。她为何还要参加这样的培训班呢?
蒋艺华 :母亲艺高而德望,但从不居功自傲,在交往中,人们都敬慕她的作品和为人。1983年春天,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来宜兴主办陶瓷造型培训班,这个不脱产的培训班每天晚上上课,开班第一天晚上,她第一个早早来到教室,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就像一个虔诚的小学生。每天晚上把功课带回家,在灯下看书做笔 记,到半夜还不睡。她说,人老了,课堂上讲的东西记不住,传统的老艺人只有实践,缺乏理论,眼界不免狭窄,怎么能创新呢?这些课程安排得真好,学和不学,真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