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翎栖画》
(二) 陆游曾说过:“若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苏东坡又云:“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此言最妙。然须知作此诗而竟不是此诗,则尤非诗人矣。其妙处总在旁见侧出,吸取题神;不是此诗,恰是此诗。对画家而言,古人的经验自然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古人讲:“人品即画品”。这之中的人品不仅是自我道德的修养,而且还包括知识结构的拓展和丰富。钱玲萍虽非美术学院科班出身,但她在长期的实践与学习中,懂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道理,即以画家的主观修养——“心源”来统挥自然,使得我们描写的自然不再是表象的模拟,而是由外在走向内在,从她的作品《晴雪》《版纳印象》便可见融入了画家的主观感情,每一处都蕴涵着画家对“自然”的一份深情。其作品显然跳出了对表象的描述,而是通过自己的情趣和修养理性地融入作品中,我们看到她的审美观念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技巧的美学之上,在双钩、没骨、分染、罩染、填色以及对物象深层次的美学感受与平面构成之中,把微妙的外在色彩与内在心境情境进行衔接,并寻找着自己对绘画的理解和深度境界的转化,使得色彩、笔墨与自然浑然一体。中国画论常讲“寓情于景”,造情于境,须合乎自然与主客观规律,我想这些也正是钱玲萍的高明之处和她作品的可读之处吧。 在当代中国工笔画创作中,你可以轻视构图,也可以贬低色彩,但你绝不可以没有精神力量与思想;你可以胆小,也可以懦弱,但你不可以没有追求与梦想,更重要的是不能没有文化选择的情境。因为,选择情境是一种高度,是一种文化战略上的高度。当许多人还徘徊在中国传统与当代的新意识形态面前时,钱玲萍已选择了在难以逾越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难度上,坚持工笔重彩花鸟画创作,并把中国画的装饰性色彩转变成独立的形式美和物象符号,从而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我坚信作为这个时代的所有艺术探路者,她们的先锋精神是弥足珍贵的,钱玲萍便是其中一个在青年工笔画界的佼佼者。 中国画艺术发展至今历史悠久,其独特的审美品格从精神上包含了我们这个民族关于思想的、哲学的、文化的各种丰富的表现形态。从形式上又显示出迥异于西画艺术而特有的比兴、夸张、意境、情境、寄景和高度程式化特征。作为以工笔重彩为另一重要分支的中国画,在漫长的文人画侵入中国工笔画的过程中,其独特的语言表述特征已与中国传统画的视觉语言系统紧密地链接在了一起。当代工笔画的繁荣与崛起,其繁荣程度不亚于“重回唐宋”。而这种繁荣的局面,与所有的工笔画家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